舞者陳凱出身於上海金星舞蹈團,但往美國深造時受到Merce Cunningham的影響,他的創作路徑不走舞蹈劇場一脈,而是偏向於從一個「原點」出發,結合音樂與裝置藝術來探索身體、線條、構圖、空間、移動等舞蹈本質,並自成一派發展出「動作分類法」。
如《直線》就是以武術中的棍棒作為原點,《翻卷》則以在地面捲動騰挪的動作為基礎構建出來的,到近期的《古扇今臨》則特意請來演藝學院的林小葉老師傳授扇藝,學習開、合、揮、轉、拋等身段與步伐。
陳凱的舞蹈向來是以「智性」為基調的,然而《古》一作卻輾轉換以「感性」的底色,走了一條看似與他既往理念背道而馳的道路。如果說陳凱在《直線》和《翻卷》中的身體是接近本色的存在、服裝亦是近乎身體髮膚的原色,那麼《古扇今臨》則是穿上了鮮艷的色相,意圖在色相中尋找存在。
可以看得出,陳凱希望借用傳統戲曲的做手來完成一次自我超越,但顯然這趟超越尚未達到預想的結果。
陳凱從動作的角度去學習戲曲,但未能在挪用戲曲身段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反而被戲曲做手的框架束縛住,也沒能將他在現代舞上的成就盡情地發揮出來,例如,在拋扇子的時候因過於小心翼翼而導致身體繃得太緊,動作難免有剎那的僵硬。
「圓融貫通」是戲曲動作最重要的特點,也是陳凱在表演過程中極力想達至的境界,可惜過分的努力與着意反而導致過猶不及,失卻了自然的神采。另外,整場演出在「古」的方面做得很出色,但在「今」這個字眼上卻未多下功夫,讓人不禁覺得這滿台的古典情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乃至當下的社會並無多大關聯,未免與「當代舞」的志趣背道而馳了。
技藝二字如何平衡?技如何不傷藝,又如何成就藝?這需要表演者在一趟趟自我打磨中累積經驗,逐步去領悟。從這個角度來看,陳凱的感性實驗雖不算成功,但也不失為一次有勇氣的嘗試。
希望他能將其獨有的表演風格有機地堅持下去,再度拓寬、深化屬於自己的演藝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