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南薛北梅」研討會 向大師致敬

時間:2017-12-18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學者專家、主禮嘉賓於「南薛北梅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合影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黃璇報道:為向粵劇大師薛覺先和京劇大師梅蘭芳致敬,以及研究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由中國文化院、香港粵劇學者協會、廣東八和會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香港特區京崑劇團、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共同主辦的「南薛北梅藝術系列」,自九月起至本月杪在港舉行,該活動亦是香港特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慶祝節目之一。

  戲曲傳承 促進發展

  繼九月初舉辦「粵劇大師薛覺先藝術欣賞晚會」後,本月十六日上午十時半至下午六時,主辦機構又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舉行「南薛北梅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了來自香港、內地,以及海外的合共十多位專家發表論文,以梅蘭芳、薛覺先的藝術造詣為引導,通過欣賞、觀摩、學習等,研討如何促進香港戲曲的發展;同日晚上八時,香港京劇研習社主席毛俊輝還主持了「京劇大師梅蘭芳藝術欣賞會」。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應邀出席「南薛北梅國際學術研討會」時致辭:「戲曲是中國藝術國粹,也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長期深受大家喜愛的一門大眾藝術。梅蘭芳、薛覺先正是這個領域的兩位傑出代表,這次活動既是對兩位大師表示緬懷和敬意,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吳建芳代表主辦機構致辭時表示,希望以梅蘭芳、薛覺先的藝術成就為主題,讓觀眾了解這兩位戲曲大師的藝術精神,促進香港中華戲曲的傳承發展。

  研討會首先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發表題為「移步換形——南薛北梅與戲曲現代化」的演講,他講到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梅蘭芳與薛覺先吸收各種新形式,在藝術展現上有所發展,並希望通過電影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為傳統戲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鄭培凱以薛覺先的題詞「努力向藝術之路前進」為結語,鼓勵大家站在時代前沿認識藝術。

  當日下午的講座中,四位學者圍繞薛覺先、梅蘭芳對京劇、粵劇和中國戲曲發展的貢獻,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兩位名角的戲曲成就和非凡造詣。

  美國得州大學聖安東尼奧校歷史系教授兼研究生課程主任伍榮仲在「二次大戰前薛覺先演藝事業巔峰之再思:商業史與文化史的新視角」的講題中表示:「面對三十年代初省港都市劇場的崩潰,薛覺先經營劇團之策略,從再次巡演四鄉到走埠南洋,從響應港府廢除男女同台禁令至向八和倡議彈性組班人物,更加上他伶影雙棲的新動向,令粵劇作為大眾娛樂成功渡過市場困境,同時亦將其建構為一種既有悠久演藝傳統又富有現代性和創意的舞台藝術。」

  表演風格 影響深遠

  梅蘭芳,不僅成為二十世紀戲曲巍峨之峰,也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符號。北京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認為,梅蘭芳訪日、訪美、訪蘇等海外演出和交流,使中國戲曲真正與世界戲劇形成交流和對話格局,並創建起中國戲曲的藝術自信、文化自信。「在他的時代,很多戲曲藝術家首先考慮的是謀生,會從經濟層面看待藝術,但梅蘭芳只為在海外傳播中國戲曲藝術,實屬可貴。」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戲劇部主任羅麗對比薛覺先和梅蘭芳電影藝術觀時說:「薛覺先全情投入電影行業的實踐,而這些電影的表演風格和創作方式,反過來對粵劇舞台表演實踐影響深遠;梅蘭芳一直在探索如何運用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豐富戲曲藝術表演方法,研究如何解決戲曲寫意性的程式化表演與電影寫實性的布景之間的矛盾。」

  此外,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以及藝術評論組的評審員陳劍梅以「姬別霸王:梅派旦角的革新與當代粵劇實驗探索」為題,從《霸王別姬》中由梅蘭芳首創的劍舞出發,探討當年行當藝術革新之要領與乾旦(花衫)形象的關係。

  「南薛北梅藝術系列」由西九文化區、香港八和會館、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新光粵曲藝術促進會、香港京劇研習社、饒宗頤文化館、廣東香山粵劇團、中華文化發展基金會、灝天集團共同協辦。該系列其餘講座本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另外,「南薛北梅香江情文物展覽」正在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展期至本月二十九日。詳情查詢可電二五五九二二六五。

  圖:大公報記者劉毅、黃璇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