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蕭頌華教授指冠心病與遺傳相關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統計,2015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7600人次,其中心臟病的登記死亡人數是6190人。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排行第三,死亡人數佔2015年總死亡人數約13.2%。/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生命長短無得選擇,但如何保持心臟健康,則是每個人對自己健康須負的責任,上了年紀的人更要注意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三高)對健康所帶來的壞影響。今期記者訪問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心臟內科專科蕭頌華教授,談及心臟病防護之道。
常見症狀:心絞痛
有說心臟病如無形殺手,曾有個案有一中年男子於行山時因心臟病發亡,之前他一直覺得左肩膊很攰,以為是自己打羽毛球所致,未加理會,這是否病徵之一?蕭頌華說:「一般來說,冠心病(註:其中一種心臟病)即是心臟血管狹窄,病人多數在運動時感到胸前中央或者靠左出現痛楚,有時會放射到手臂或牙關。在休息五至十分鐘後,痛楚會慢慢消失,我們稱這是穩定型心絞痛,這是冠心病的常見症狀。但有些病人冠心病發作時,沒有那麼好運;他們病發時是處於急性心肌梗塞的狀態,俗稱心臟病發。這是由於本來已趨狹窄的心血管表面出現裂縫,繼而引起瘀血(血栓)形成,令到全條血管於短短數分鐘內完全封閉。病人會有持續性心絞痛,甚至突然死亡的可能。」
有業內專業人士認為,一般檢查如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在跑步機上按指示進行運動)等都不及電腦素描準確,而更加精確的是做心導管檢查(俗稱通波仔)。對此,蕭頌華說:「一般來說,運動心電圖可以偵測得到心臟血管收窄的情況,也是一種功能性檢查。然而,有一些病人如果本身血管收窄程度不太嚴重,但是引致血管收窄的斑塊較為不穩定,表面容易出現裂縫。此時,病人在進行跑步機檢查時可以出現正常的結果,但仍有機會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以電腦掃描是一個結構的檢查,可以清楚看到血管內壁的斑塊,以及收窄的程度,可是電腦掃描涉及輻射,並需使用顯影劑,由於風險低,能廣泛應用為篩查工具。如電腦掃描結果有異,病人或須作進一步心導管檢查,就即是俗稱的通波仔。」
有「三高」的人容易發生中風和心臟病,究竟這些疾病是否相互關連?他說:「其實,中風和心臟病很多時候都是血管粥樣硬化所引起,有着差不多的成因及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和飲食習慣,甚至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等等,都會產生上述情況。」
通波仔病人復原快
隨着醫學進步,一般心血管梗塞可透過通波仔解決,但在何等情況下,病人需要做搭橋手術?蕭頌華解釋稱:「搭橋手術是用來治療冠心病的開胸手術,一般適用於嚴重心血管病病人,例如三條心血管及左主幹出現病變的病人。」至於通波仔是否目前最方便的治療方法?他說:「一般來說,通波仔是一種微創手術,適用於大部分冠心病的病人,除非是三條心血管及左主幹出現病變的病人。由於通波仔屬於微創手術,比起搭橋手術,病人一般復原較快。」
問到病人手術後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同時,病人須相隔多少年再做心導管檢查?他說:「手術後的病人,一定要把所有引起冠心病的成因(例如『三高』),控制到合理水平,例如壞膽固醇要控制在1.8以下。而一般來說,他們不需要定期做心導管檢查,絕大部分情況下,這個檢查是在出現病徵才會進行。」
現階段有通波仔、搭橋等治療心臟病的方法,未來還會出現新的療法嗎?蕭頌華說:「暫時未有。但在藥物方面,近年則有很大進步,甚至可以把斑塊的體積縮細一點。」問到心臟病和遺傳有關嗎?他說:「冠心病是與遺傳有關係的,最常見的原因與遺傳性/家族性膽固醇過高有關。這些人會比一般人早十至十五年出現冠心病。」問到此病有沒有年輕化現象?他指,現在沒有確切的數據顯示在香港有否年輕化跡象。
報上不時出現有人因進行劇烈運動引發心臟病亡的新聞,早前在一個鐵人比賽上,便有一名於兩年前通波仔的參賽者在游水項目中出現意外最終死亡。蕭頌華對此說:「人在運動的時候,血壓的波幅比較大,這些是可以觸發心臟病的因素。所以曾做過手術的人在參與任何運動時,須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態,甚至詢問自己的家庭醫生,以確保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