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詩人已逝 魂歸故土/沈 言

時間:2017-12-15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 大公報資料圖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似有攝人心魄的神奇力量,低回婉轉,總能撥動游子最深沉、最柔軟的心弦。此時此刻,驚聞先生遽然辭世之噩耗,再讀《鄉愁》,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四十六年前,思鄉情切的詩人,在台北舊居盡訴衷腸,將深藏已久、遍歷滄桑的鄉愁,化作淺吟低唱,一揮而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看似微不足道,卻牽引着濃濃的親情與愛情,蘊含着深深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可以說,《鄉愁》是龍的傳人共同傳唱且經久不衰的思鄉曲。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生於南京,負笈兩岸,遊學美國,執教港台,終老高雄,曾自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他幼年接受四書五經教育,青年感染五四新文化運動風氣,盛年親歷歐風美雨洗禮,畢生浸淫文學事業,古今中外四位一體。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早已融入血脈,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文化亦匯入心魄。他兼容中國古典文學風骨與外國現代文學神韻,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西洋典籍,引經據典,揮灑自如,堪稱東西合璧、古今貫通之卓越人物。

  余光中先生以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為「四度空間」,一生筆耕不輟,著作凡五十餘種,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教科書。作為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和翻譯家,成績斐然,詩歌和散文成就尤為突出,素有文壇「璀璨五彩筆」之譽。「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有感於此,他融會詩歌與散文之精髓,儼如打通任督二脈,天地任遨遊,對於中國文學意象信手拈來,字裏行間滿溢芝蘭之香。他也翻譯過《梵高傳》。

  對於余光中先生之功過評價,呈兩極化趨向。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讚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中,他曾經遭受質疑;在《某夫人畫像》創作和《經濟學人》「bumbler」新解中,他兩度歷經風波。無疑,他是兩岸四地文壇風口浪尖的人物,是耶非耶,均無法磨滅其在華人文學史上之深遠影響。

  先生自言「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人到中年,尋根意識甦醒,「浪子回頭」,憑詩寄意,重返母國,實現從出走西方到回歸東方的重大轉向。一首首動情的鄉愁詩,細膩而婉約,悠遠而綿長,一詠三嘆,含義雋永,意味深長。

  五十一年前的一個寒夜,詩人遙念故國,在抑鬱寡歡的情緒中寫就《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先生一世漂泊,窮其一生,都在尋覓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故國。而今,斯人已逝,祈願先生魂歸故土,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坦然安眠,一解鄉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通往天堂之路,定必是歸鄉之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