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自己也曾多次仿製山楂茶。最開始將山楂乾和冰糖一起泡水,結果顏色發黑,味道像是加了糖的苦茶;後來換成陶瓷燉盅,拿出慢燉雞湯的耐心,花個把小時隔水來燉。誰知比直接泡水還要酸澀,顏色也更渾濁;又試過用奶鍋,小火慢煮新鮮山楂,效果仍不理想,無論顏色味道,都無法與母親做的相比。
聽了客人問話,母親也不賣關子,當即給大家介紹做法:取山楂乾適量,冷水淘洗三次,洗掉褶皺裏的灰塵,之後放入「養生壺」,水滾後加入冰糖,斷電即可。
客人聽完,仍然奇怪,做法似乎無甚特別,難道秘密在於選用的「養生壺」?母親解釋說,所謂「養生壺」,不過是個玻璃製的電水壺。山楂茶要想澄澈清透,須得煮開立即停止,否則久煮後殘渣散落,茶湯自然不夠清澈。「養生壺」的優勢,在於水開便自動斷電,方便掌控時間。客人點頭稱是,但另一疑問又來:茶湯一類,久煮方可入味。剛煮開就止沸,如何激發出山楂本味?
原來,秘訣全在最後一步—浸泡。久煮不僅湯色渾濁,味道也變得酸澀。為求入味而口感剛好,就要以「泡」代「煮」。煮好後依室溫決定浸泡時長,若溫度較低,最好泡上一天一夜,才能達到色澤鮮紅,酸甜而無苦澀的效果。
母親解釋完工序,在座立刻有行醫的長輩點頭稱讚,說山楂茶屬「代茶飲」,是茶療方的一種,有去油消脂之效。但恐傷脾胃,不可多食。女主人只在年節聚餐後呈上,是為給大家解魚肉油膩。而每人只得一杯,也是避免刺激腸胃的緣故。如此思慮周全,實在貼心。親朋恍然大悟,母親卻笑得羞澀:「我倒沒想那麼多,每人只有一杯,是壺不夠大。至於逢年過節才做……我承認,是有些懶而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