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大家庭,由六個弟妹和他們的家系組成,共有超過五十個成員。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上,類似的情況應該為數不是很多。雖然成員們居住得很分散,還分布於大江南北的數個城鎮,但來往密切,相互關心,信息傳播異常迅速,情感關注快捷,猶如一個整體,很受認識的人的關注和讚賞,我為此感到滿意和驕傲。
這個和諧親切、幸福感強烈的大家庭是我的父母創建的,如今保持下來的文明和現代感也是他們的示範和精神的集聚。父母分別於二○一三年和二○一○年、以九十八歲和九十五歲的享年離世後,作為他們的長子,我自然接替,也被全家一致推舉,成為了新的「家長」,承擔起集聚成員、傳承家風和發揚家庭精神的責任。深深意識到,我的這個「職務」基礎雄厚,但任重道遠。
家庭是社會的微細胞,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何順應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把家庭建設成為親切、和諧、充滿活力和具有社會需要的正能量,是每個家庭都需要考慮和爭取盡到的責任,不容忽視。為此,我也在時時思慮我的家庭應該如何建設和保持的問題,目的是讓這個家庭依然擁有「對內活力滿滿、對外出類拔萃」的「微細胞」狀態和作用。
誠然,我「治家」不涉及數十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問題,也無需參與許多細節的處理,需要操心的事情及其複雜的程度遠比我父母管理家庭要少得多。當然,既然當「家長」,則自然要感到有責任,有形的,無形的,都應該有所體現,對家庭和對社會去盡點義務。
幸運的是,經過幾年的「考驗」,作為「新家長」,我的「治家」還算是初有成效:我的同代人都已退休,但身健腦康,貽弄子孫中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第三代在各自的崗位上多有建樹,社會作用蒸蒸日上;新生代在校成績斐然,獎狀和榮譽頭銜相累疊加,表現多很突出。總體而言,全家成員呈現出的景相是繼續團結緊密,情義深篤,相互鼓勵,以正氣立於社會。
輕度回望,我的治家「經驗」大概可以用平等和幽默來歸納。
所謂「平等」,就是我把自己放在全家人,包括新生代成員在內,相同的地位上,沒有靠權威,也不是靠發號施令,而是通過及時了解和平和溝通情況的方式,遇事多行平等協商,而非刻板的指令去爭取實現目的。同時,我也仿效和繼承了父母在世時的做法,關心家庭中的每個人的身體、工作和學習,在家庭成員遇有生日或喜慶活動時,主動提醒,積極參與,給以適時、適當的祝賀和鼓勵。雖然多是口頭上的,卻讓我體會到「抓準要害、鼓勵為主」對增進親情的實際作用,領悟到它能夠產生的反響和它的延續功能。另外,我多會將家庭裏的重要事項考慮在前頭,主張和安排也多考慮到傳統、文明和各個成員種種特殊情況的結合,因而效果明顯,被否決的極少。
至於「幽默」,我則是多以輕鬆的口脗、和藹的態度和容易被接受的詞語,在成員間傳遞意願,溝通思想,布置任務,安排事項,以期給成員以快樂、易行的印象和結果。
應該承認,在和諧家庭的建設中,「家長」個人的表率和垂範也是非常必要的。以積極參與的態度和行動,帶頭參加並完成家庭集體決定的事項,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久而久之,在相互理解的氛圍中,我要在家庭裏做的事情都做了,我要傳達的信息和要求全都實現了,一個完美、幸福的「微細胞」被顯眼地擺放在了社會一角,我的家長形象和「權威」從而也相應地確定和樹立了起來。近日我給《大公報》反映的關於「代溝」和「溝通」等的悟與思,應該能夠體現我在「治家」中的認識和所得。
對我的家庭目前的狀況,我有理由感到滿意和滿足,絕不是自我吹噓和自我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