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孩子稟賦各異,每個人的起跑線都不同,勉強不得
究竟世上有沒有幫助人更「醒目」的「聰明藥」?其實,這個議題早在本年初已經有人提起:一間學校成績稍遜的學生求診,被醫生發現患有ADHD(Attention Deficiency/Hyperactivity Disorder)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便獲處方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結果病情大有改善,考試成績即時飛躍進步,其他同學知道箇中原因後,欽羨不已,當中竟然有人嘗試取得相關的藥物,以爭取更佳的學習效能。\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仲謀
香港家長和學生為爭取驕人的學業成績而各出其法,已是司空見慣。什麼奶粉有特殊效用,對嬰兒的腦部發展有多大裨益的廣告,充斥媒體;什麼大腦補充劑和「靈丹妙藥」在市面大行其道;信服中醫「以形補形」理論的長者,就會經常以豬腦燉湯讓孫兒佐膳。家長用心良苦,都是希望子女聰明伶俐,科場順利,入讀着名大學,出人頭地,此乃無可厚非,也是本地的固有特色。
DNA決定人的稟賦
不過,月前有人在報刊上炒作有八、九歲的小學生為求爭取優異成績,竟然聯同家長要求醫生處方治療ADHD的藥物。筆者相信香港絕大部分的註冊醫生,都不會貿然發出此類精神科藥物,但當局對本地藥房的監管一向不足,有心人在沒有處方下,買到他們的「心頭好」是有可能的。如果這種歪風蔓延開去,很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是災難。這好比世間有否「長生不死藥」和「聰明藥」,都是「老掉牙」的問題。秦始皇被徐福欺騙,但所羅門王則獲得耶和華的眷顧,獲得聰明智慧,但他在《傳道書》中所表述的人生並不快樂。首先,我們要明白人生下來的聰明與愚蠢,是上天的預設,即現代科學所強調的遺傳。人在家族的DNA圖譜範圍中發展,後天的影響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筆者作為精神科醫生,私人執業數十年,慶幸未遇到強行要求獲得治療ADHD藥物的病人,亦知道科學界暫時還未有獲得臨床實證有效的所謂「聰明藥」的報道,遑論要通過美國FDA漫長的嚴格審查。當然有病便要求診,無病求醫就是畫蛇添足,如嶺南俗語所說:「陸榮廷睇相,唔衰攞嚟衰。」
ADHD藥非聰明藥
診斷兒童和成人有沒有患上ADHD,是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評估,例如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學童如果被診斷患上此病,現在有多種藥物能有效紓緩病徵,令他們恢復本身的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這樣對其學習與待人接物會有一定積極作用。大部分病人同時會有AD和HD,但亦有人只有其中一種病徵。每一個病人的病情各有不同,所以不能「一部通書睇到老」,需按各種需要對症下藥,才是行醫之道。兒童學習成績不如理想,有很多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內在:除了ADHD外,還有讀寫障礙和視力及聽覺的病變;外在: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關係、親人和寵物的去世,都會激發抑鬱、焦慮及其他精神病,使他們無心向學,甚至害怕上學。至於成人的ADHD,要經過細心的評估,才能決定是否必須用藥或採取心理輔導,去調整他們的情緒起伏,以平衡其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治療ADHD的藥物日新月異,但不外乎刺激中央神經系統的分泌物,例如:多巴胺。ADHD有明顯的遺傳因素,西醫的治療有點像中醫的「以毒攻毒」,就是通過適當的刺激,局部恢復有障礙的神經功能,舊藥藥效較快,副作用較大;新藥藥性溫和,副作用較少。家長要注意服食藥物必然有副作用,在「兩害取其輕」時,必須協助病人克服不良的影響。ADHD藥物最普遍的副作用是使病人失去食慾,這對幼童的成長構成嚴重的威脅,而失眠也是常見的現象,醫生必須掌握正確的數據,以調整藥物的種類和組合,以及劑量和服用次數與時間。
醫治ADHD的藥物,絕對不是「聰明藥」,它們和防止「腦退化症」的藥物的藥理一樣:盡量恢復病人的正常思維和記憶,預防及減慢功能性的退化。
讓孩子好學有方法
至於兒童的無心向學,家長要從多方面入手處理:
(一)檢討管教的方法,過於嚴格或過度寬鬆都不理想,最好是配合管教雙方的性格。
(二)如果懷疑子女有病,應該尋找專業人士評估,切勿道聽途說,或自己在網上胡亂諮詢意見。
(三)如果孩子真的患有ADHD,就要立即尋求適切治療,不要諱疾忌醫,必須通知學校當局,使老師和社工能作出相應的配合。
上文已經說明學生成績不濟,原因真的有很多,不能歸咎於患ADHD人數急升的現象,而應該着眼於教育制度和社會轉變。坊間流傳本港ADHD人數增加的「謠言」(未有可靠的調查數據),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教育當局全面推行「不全的融合教育」,使大量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曝光而產生錯覺。有學者估計香港兒童ADHD的比率約是百分之四。筆者明白中國人家長「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牢不可破,於是,在現代社會不斷做成兩代的矛盾:性格柔弱的兒童,可能因此觸發抑鬱和焦慮症;稟賦剛烈的孩子,很有機會助長其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反叛性。香港自視為先進地區,教育方法不斷效法西方創新的制度,但對考試成績作為青年成敗得失的標準,仍然執迷不悟。大家都同意每個人生來便各有長短,截鶴續鳧,不但違反自然,且在一個多元化社會也沒任何作用。
據說英、美的大學生都有服食「聰明藥」(smart drugs)去應付考試,這和在運動比賽中服用禁藥的錯誤,如出一轍,使人性最寶貴的誠信,蕩然無存。最後,筆者個人認為真正的「聰明藥」是從興趣而來,幾十年前滾瓜爛熟的數、理、化,我已經完全還給老師,但《三國演義》的情節和《射鵰英雄傳》的人物,卻仍然歷歷在目。奉勸各位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錯將「懵仔丸」變成「聰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