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明代陶塑將軍騎馬俑。明代以瓷塑着名,但亦絕少將士騎馬的造型。附圖陶塑,工藝精湛,寫實性強,富藝術感;可說代表古代雕塑藝術一個里程碑。最獨特的是戰馬頭上一雙大彎角,恍如我國西北地區的大彎角公羊;使人看似是天將神獸;但古代神話中(如《山海經》所載者),並無這種動物。明人有此造型,可能是陶塑家想像出來;也可能是明代將士相信,馬頭上添加兩大彎角,除了增加威勢和力量,唬嚇敵方外,同時含有「大吉祥」寓意,蓋古人「羊」與「祥」相通。從前遊新疆,見維吾爾族傳統工藝品花毯圖形,亦出現大彎角公羊頭部,與忍冬紋巧妙地混合,因為其宗教禁止以有生命的整隻動物作畫面。自古以來,當地人迷信,認為公羊的碩大彎角,乃象徵生殖旺盛和有生命力。明代詩人郭登詠「騏驥」,有「萬里龍沙百戰歸,輕塵不動四蹄飛」之句,就是指這類戰馬。
漢代和唐代素以塑造騎馬陶俑名聞遐邇,但大多加彩釉燒造,而且唐三彩的騎者或牽馬伕,並非中原漢族人,而是「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的西域胡人,多為樂舞伎,並非將士。漢、唐器例多贋品;反而附圖明代獨特的珍罕精品,則從未見有仿製者,大概作偽之徒不懂是寶,亦無「能耐」細仿,只知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