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何須不夜?\大千

時間:2017-12-06 03:16:06來源:大公網

  到香港旅遊,免不了要看夜景。每晚八點,尖沙咀一帶就有名為「幻彩詠香江」的燈光表演活動。近日陪同來港的親友再去,又多了「光影香港」大型燈光活動。不知是否真有人樂意欣賞,反正私以為索然無味,且極為浪費。

  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種浪費行為在香港不勝枚舉:街道布滿廣告燈箱和霓虹燈;寫字樓即便到了收工時間,仍亮着外牆飾燈;有的商戶在商場關門後仍徹夜亮着燈;居民樓宇、學校宿舍的過道燈、樓梯燈,亮一整夜,且燈管排布十分密集;聖誕節、新年、中秋節,許多節日都要舉辦燈光表演……每次看着這些白白流失的資源,都會覺得可惜與心痛。有數據統計顯示,香港用電量是世界人均兩倍,每年因不必要的用電行為,浪費的電量達八億五千多萬度,相當於七億多元電費,平均計算,每個家庭每年多付約三百五十元電費。有媒體坦言,香港正過度消耗地球資源。

  香港以「不夜城」出名,政府甚至將「不夜城」的名號寫上官網加以推廣介紹。但如果「不夜」的背後,是重大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是否有些捨本逐末?香港的旅遊潛力多種多樣,文化遊、綠色遊都值得好好開發,又何必總在夜景及燈光上做文章?

  香港處處有禁煙、滅蚊等的標牌提示,卻從來沒見過呼籲節能省電的公益公告。「嘥電症」病入膏肓,但極少聽到呼籲省電的聲音。印象較深的,只有由某個環保團體發起的、一年一度的「熄燈一小時」行動,這天,大型樓宇的外置裝飾燈會熄滅一小時,但這一小時過後,又恢復「燈紅酒綠」,不得不說,類似的活動流於形式,只是一種「趕時髦」「表姿態」的行為。

  我相信,面對並不便宜的電費,普通市民定是「慳得一蚊是一蚊」。但公共用電為何如此肆無忌憚?是商場過分追求燈光宣傳?是政府或相關機構未有出台鼓勵省電的收費政策?是市民一味貪圖方便,對公共地方的電力浪費習以為常?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