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Downie出生於美國三藩市,一九八○年代移居巴黎,旅居法國至今已超過三十年了。現在他不但為美食雜誌寫文章,還和太太一起經營一家旅遊公司,為到歐洲各國徒步遊的顧客提供量身定製的項目、服務。可以想見,他討論巴黎這座「光明之城」的美食歷史,介紹隱藏在小街小巷內的吃食瑰寶時也別有一功。
在《巴黎味道:巴黎人與吃食的戀愛史》(A Taste of Paris: A History of the Parisian Love Affair with Food)中,Downie將歷史與地理融為一體,從古羅馬時代的鵝肝一直談到二十一世紀的料理,描述了巴黎城內古羅馬肉舖的遺址,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東奈特曾經擁有的菜園,以及當代開在凡爾賽宮裏的餐館,為讀者提供了書本上的「美食徒步之旅」。
書中記載的美食軼事很多。比如,法文中的鵝肝醬「foie gras」字面意思是「肥肝」,其中的foie(肝)一詞來自拉丁語「無花果」。羅馬貴族好吃鵝肝,而無花果正是能催肥大鵝的好飼料。還有,法國人酷愛豬肉,和中國人一樣覺得豬「全身都是寶」,無處不可食。傳說,法國大革命時,路易十六就是因為在逃亡途中「饞癆」發作,忍不住停下車買炸豬蹄,被人認出,結果被捕、受審,最後殞身斷頭台的。除了顧嘴不顧身的法國帝王,著名作家、文人喬治桑、左拉、巴爾扎克也在書中紛紛露面,各自展示出對美食的痴迷和胃口的強大。
作者說,歷史上法國菜吸收了來自各國各族的影響,古羅馬人、北歐人、意大利人、凱爾特人、高盧人的飲食傳統都留下了痕跡。與法國民粹主義者叫囂的「法式料理獨一無二,世界第一」的說法相悖,法國烹飪和巴黎這座城市都像牡蠣,一圈圈長大,一步步成熟,歷經歲月錘煉,才有了今日的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