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用綜藝眼看國家寶藏\阮阮

時間:2017-12-06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有「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作者供圖

  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這是一個快速的時代,這是一個重視文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綜藝節目成為了文化生活的主流,在這時代裏,看展賞畫成為了文青特質的標籤。所以,當綜藝節目遇上了國家寶藏,將會有怎麼樣的火花就變得尤為讓人期待。

  這是一檔由央視製作,歷時兩年的前期準備,聯合九大博物館,邀請九位館長,配上一位講解員,二十七位守護人,講解二十七件寶藏,並用舞台劇的方式演繹它們的前世,再由館藏人、講解員敘述它們的今生故事……顛覆傳統,不再正襟危坐地講道,轉用新穎、通俗易懂的方式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綜藝類節目,而它的名字就叫做—《國家寶藏》。

  早在《國家寶藏》節目開播前,就有不少博物館界的朋友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裏賣力推廣,所有人的觀望中都難掩期待,畢竟這檔節目對於向來低調的文博圈來說不可謂不重磅。於是,節目開播當天,我也早早地守在電視機前,認真地看完了第一期,記錄下一個藝術行業從業者對這檔節目的一些想法。

  一期節目下來,整個節目的基本套路也就摸清了。每期節目都將圍繞一個博物館,而每個館都將出三件館藏重點文物,每件文物搭配一名影視演員作為「國寶守護者」,其目的是通過演員在「小劇場」中演繹與文物相關的背景故事,此所謂前世;然後,再引出當前與該文物有關的人和事,此所謂今生。「小劇場」故事是基於史料的再加工創作,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很好地解釋了與文物有關的背景知識。每個配套故事抓取的點都不同,第一期三個故事各有千秋,或搞笑或溫情地將《千里江山圖》、「瓷母」和石鼓三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向觀眾徐徐道來,同時又分別把立意上升到大國文化自信和文脈保護傳承上,製作方的用心程度不言而喻。

  在節目的推進過程中,觀眾從《千里江山圖》裏認識了一個將華夏山河囊括在11.9米畫卷中的天才少年王希孟,也知道了宋徽宗並非只是畫痴,他也心有江山,有宏圖之志。有「瓷母」之稱的清「各種釉彩大瓶」,展示了古代中國綜合實力最輝煌的時刻,也讓觀眾們在網上再一次開始了有名的跨時空爭論—雍正的端正精緻之審美VS乾隆的熱鬧艷俗之審美。而節目裏呈現出來的「中華第一古物」石鼓不再只是一尊尊石刻,而是從先秦時期就開始奠定的中華文化內涵,它用最早的文字記錄着我國文明的博大。

  當然,節目不僅介紹了頂級國寶,還向外延,輻射到其相關的周邊知識,而這就是「今生」部分的內容了。「今生」部分的講述方式更為多樣,工藝揭秘類、訪談類,也相信在後面的節目裏還會看到更多不同的類型。

  《千里江山圖》的「今生」部分請來了當代學院派畫家和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他代表了小眾的專業人士,也傳達出一個訊息,即文物的藝術價值可以獨立於文物屬性在當代社會有更為廣泛的延續與應用。

  「瓷母」瓶的「今生」請來的是故宮博物院的講解志願者團隊,他們代表了博物館愛好者,也是大眾文化傳播者。乍看之下似乎與器物特點沒什麼關係,但聯繫到大國文化自信的主題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文化的有效傳播必須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從自發的愛好者到自覺的傳播者。

  最後石鼓的「今生」部分請來的是故宮的文物工作者梁金生,他代表了文博領域的從業者,正是有了這個群體的努力與堅守,才有文物藝術事業的今天。當梁金生講到他們兄妹五人都是在故宮文物遷徙路途中誕生的,他們的名字見證了文物流轉的曲折歷程時,中華文化傳承之不易,文物工作者們工作之艱辛,不由自主地便會讓觀者動容。

  至於節目中影視演員,首先是張國立為「講解員」再配上其他穩妥莊重的主流演員,對文物既有充足的肅穆之心,又恰當地起到了穿針引線和增強節目可看性的娛樂作用,是謂一舉兩得。

  綜觀而論,《國家寶藏》作為一檔主流媒體製作,用心良苦的綜藝節目是值得被推薦的,因為要糅合這麼多的文博元素,再去作綜藝化的呈現,太難。九十分鐘的時間裏,能夠傳達出多少文物資訊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吸引觀眾在一個半小時裏看下來不換台,看後覺得有收穫、有體會,覺得應該親身去博物館裏一睹國寶真容,那才是這個節目最大的成功。要知道,在過去十年間,無數博物館絞盡腦汁在做的事,就是如何吸引觀眾對博物館產生興趣。而相較於一個展覽、一次講解或一場活動的傳播覆蓋面,國家級主流電視媒體的宣傳優勢一定是無可撼動的。

  作為一個藝術行業的從業者,我真心地覺得這種類型的節目多多益善,當初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時熱淚盈眶,如今看這個節目亦是如此。五千年的文明史,數以萬計的文物國寶,不可複製的藝術精髓……這所有一切都是絕對值得我們中華兒女了解學習並珍藏珍視的。如果通過一檔節目,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國寶文物,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故事,那麼,我們是應該為它而鼓掌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