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於「代溝」的思與悟\徐貽聰

時間:2017-12-06 03:15:51來源:大公網

  今年九月二十日的《大公報》曾刊登我的「給侄孫女的啟學贈言」短文,引起頗多較為強烈的反響。不少朋友給我發來微信、短信表示讚賞;有些還將之轉發給他們的同年齡子孫,希望他們領悟或仿效。我的侄孫女則將我的「贈言」用大字抄錄,附上報紙,貼在床頭,說是要用來每天提醒自己,還多次在班級和學校的集會上將之作為講演的題材,據說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

  根據這些反應,也為了繼續給我的這個侄孫女以鼓勵,我最近又按照對她的觀察和了解,給她發去了這樣幾句話:學業上突出,生活上不突出;在同學中突出,在情感上不突出;在尊老愛幼中突出,在自己的嬌生慣養上不突出。從她自己給我的電話和微信中,我感覺到她對我的這個提示不僅有所領悟,還被有所觸動。她的祖父母也告訴我,她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也在行動。

  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兩件事讓我突然想到「代溝」,還感到有點纏繞不清,但很想把它說出來。

  「代溝」,字典解釋是「指兩代人在價值觀念、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應該看到,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差異是客觀、明顯存在的,由此產生的家庭乃至社會矛盾還不少。我已八旬,我的侄孫女年僅七歲,我們之間還是「隔代」,何況居住地又相距遙遠,只是偶有短時間見面的機會,無疑也有代溝中的鮮明差異。但是,我們之間確也能相通,能夠有共通的理解。道理何在?我在思索「代溝」中想到,其中可能不完全是由於「一家人」之間的「心有靈犀」,應該還有其他一些屬於普遍性的原因。

  在家庭裏,相互尊重也應該是親近、和諧關係的基礎。家庭,是自然的衍生,有天然的紐帶關聯,相互關係必然親近。但是,相互尊重,依然是維繫、鞏固和加強這種親近關係的必要成因。完全靠家長或長輩的「權威」,動輒使用這樣的「權威」,無法形成和保持親密無間、幸福感濃烈的家庭氛圍。我對我的侄孫女也給予應有的尊重,注意滿足她的合理要求,肯定她做的對的事情和表態,不干預她的正常舉動,也以講道理的方式和態度指出她的不妥之處,使她對我逐漸自然產生信服和信任感。她經常在長途電話裏或者通過微信,向我提出「訴求」,讓我幫她滿足或者實現願望,甚至告她爺爺的「狀」,要求我「懲罰」她爺爺「犯下的錯誤」,說明她已將我看成為可以「主持正義」的人,產生有某種信賴。

  人際交往中,需要有建立在文明和傳統基礎上的啟發和提醒,一家人之間的相處中也同樣如此。發號施令在家庭裏很常見,有時也需要有。但是,啟發和提醒式的勞作、服務、完成任務,也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式。或者說,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和方式轉達思想,不僅能夠達到目的,而且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相反,生硬、暴躁的指令,往往會被曲解、「打折扣」,有礙事情的完滿結局。我在同我的侄孫女的交往中,不僅告訴她要做什麼,還告訴她應該怎麼去做。她多表現心悅誠服,很樂意去做,還積累了做事情的主動。

  長輩對幼輩,既要有要求,也應該要有垂範。要求和垂範的自然結合,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我非常贊同其中包含的哲理,因為教導者自身的垂範,作用和影響比任何說教都要直接、明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讓孩子有個直觀的榜樣。我在每次同我的侄孫女的短暫接觸中,時時注意這樣要求自己,讓她領悟到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也對我更加敬重。

  我對侄孫女的做法是對我自己兩個已經長大成人孫女方式的「移植」,還會將之「移植」到對待其他能夠接近到的後人,因為我的實踐證明它有效。

  承認代溝,化解代溝,讓理解與和諧籠罩家庭裏的各個角落,肯定會使每個成員感到更加幸福。我對此確信無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