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有言「五十而知天命。」這「天命」一詞的出現和使用,便足以體現古人對天地、對自然的敬畏。古人將自己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並謹記保持謙遜,這是因為,他們深信,世上一定有人類未知的領域,有我們不可掌控的東西。
古人相信,人的「命數」從出生的第一刻便已決定,不由得人們自己來掌握。古書記載,嬰兒的臍帶「六寸留於身」最為合適,「長則耗氣,短則損命」,其緣由是「人一呼一吸(息),脈走六寸」。這「寸」指的是同身寸,大拇指橫紋以上的長度為同一身寸。然而,嬰兒是以「握固」的姿態降臨人世,這緊握的拳頭是嬰兒健康的象徵,因此,幾乎沒有人會掰開其緊握的拳頭去量度同身寸,在剪臍帶的一刻,這只能是個秘密。況且,「量度」這一操作的本身就存在誤差,這客觀的事實便否定了精確與完美的可能性。人類從出生的第一刻起便遇上了難以預測和掌控的現實,這似乎預示着一個真理:學會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規律,才能活出最適合自己、最本真的人生。
關於「命數」的種種說法,你信也罷,不信也罷,反正它僅是古代中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的小結與看法而已。也許,有些說法在現代人看來是不科學的,但各家之言的提出與留存一定有它的道理和緣由。這也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凡事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注定是無法掌控的,那對誰都一樣,何苦非要斤斤計較來為難自己呢?
有一定國學基礎的學者,大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中學是從自然、從生命本身出發去進行研究的。你看《周易》,文王演算的六十四卦,正是其被囚禁於羑里時,通過觀察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及其運動規律而得出的。《易經》所闡述的哲理正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流露出生活的本真。可見,古中國的哲人,喜歡將自己融入一個「系統」去思考、去探究,從而在實踐中獲取真知。這「系統」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家族的……這樣的意識也許是令中國人「集體主義」觀念尤強的緣由之一吧。中醫正是延續了這一思想的精華,善於從人體本身的規律出發,系統地展開研究。
相比之下,以各分門別類的自然科學為所長的西學,講究的是為每個具體的問題,找到匹配的答案。以此為指導思想的西醫,終究難以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孤立性思維方式。也許,西醫這種較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讓病人有一種速見療效的感覺,我們確實也不能否定它在醫治突發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但要從根本上把身體調理好、將問題解決掉,相較而言,更系統、更全面的中醫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勞啊!
近年內地出現國學熱,本是好事,但念歪經的人不在少數,熱衷者往往流於低俗化、功利化,亂象叢生。學國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掌握多少具體的知識,而是要培養一種渾厚的氣質,明瞭生命的本真。
何為生命的本真?到何處尋找這本真?答案其實很簡單,那便是—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學會仔細觀察、用心聆聽,體驗自然的規律,把握人生的脈動,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學會順應自然,學會合理地利用規律、為己所用。
我們常常接觸「隨緣」這一佛家智慧,這是一種尋找並追隨生命本真的智慧。所謂的「緣」就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固有規律,是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本質和真實。
大自然的奧妙是無窮無盡的。浮力是啥?引力是啥?時空是啥?暗物質的秘密又在哪裏?人類有個天性,就是好奇,總愛提出問題,然後解決,但又永遠存在局限性,碰到破解不完的謎團!「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子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向生活源源不斷地吸取智慧,應成為我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