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新建的朱九江先生紀念公園入口大門外貌
日前拙文寫九江吳家大院,文中提到被譽為「儒林之鄉」的九江鎮歷史上人才輩出,尤多傑出文人,其中最負盛名和最受鄉人愛戴的,首推為世人尊稱為「九江先生」的晚清嶺南鴻儒朱次琦。他不僅是近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他盡心盡力為百姓辦事,廉潔做人。他的高風亮節言行事跡深深地影響後世,時至今日,他的道德文章、立身處世的優良作風,在海內外仍享有盛譽,備受推崇。
政績顯著 雄健正直
朱次琦(一八○七─一八八一年),字稚圭,號子襄,廣東南海九江下西太平村人,他聰明好學,七歲能詩,少年時肄業於廣州羊城書院、越華書院。他前半生汲汲於仕途,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幾經努力功成名就之後,卻又急流勇退,辭官歸鄉講學。他為官時間雖只有半年多,卻政績卓著,極為時人及後世稱頌。
朱次琦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寒儒之家。不過,朱家祖上堪稱望族。明末,其先祖朱實蓮曾協助知名抗清義士陳子壯在九江率師抗擊清軍,攝理高明縣事。然而,到他父親的年代,朱家家道已告衰落,其父朱成法雖然經濟不寬裕,卻能夠疏財仗義,「凡鄉間美舉,恤嫠哺孤,修墳治道,賑殘廢,助婚喪,所出恆逾其量。」因此在鄰里鄉親中有口皆碑。朱次琦幼時深受其父身教薰陶,日後不懈扶危濟貧,匡濟時艱,其優良品性之形成,實乃父教之功。
朱次琦於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中丁未科進士,隨赴山西出任襄陵縣令,在任一百九十天。任內政績顯著,鄉人立碑以記。他後來引疾辭官歸故里,在家鄉九江禮山草堂講學二十餘年,各方求學者眾,門人著名者有變法維新領袖康有為和簡朝亮、梁耀樞等。其治學以明理達用為主,以經世救民為歸。在教育上,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向學生提出「敦行孝悌、崇尚氣節、變化氣質、檢點威儀」四點要求,使學生做到誠心、謹慎、克己、力行,努力向上,為國效力。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農曆七月,朱次琦獲朝廷賞以五品京卿銜。同年十二月十九日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一九○八年,康有為撰寫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高度讚揚朱次琦高尚的言行品德,文中寫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懸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蘭,琴瑟彝鼎;其學如海;其文如山;高遠深博,雄健正直,蓋國朝二百年來大賢巨儒,未之有比也。」
興學為民 為國育才
行文至此,筆者心頭忽然湧起一股強烈自豪感,因為有幸與這位嶺南大儒同是出生於九江下西村,他家與我家相隔僅幾口魚塘之遙,雞犬相聞,不過彼此生活的年代相差了大半個世紀。而且不僅有同村之誼,還有同宗之親。猶記得幼時常聽父輩鄉親津津樂道這位同村祖先的助人逸事,至今仍然深印腦際。
九江鄉人為紀念這位鄉賢的豐功偉績,早在一九三六年在九江鎮上東奇山腳下九江中學毗鄰,興建了一座紅牆綠瓦的朱九江先生紀念堂,建築面積約七百平方米。部分建築毀於抗戰時期,一九九四年由政府撥款及國內外熱心人士集資重建,面積擴大至一千五百米,樓高三層,重檐琉璃瓦,迴廊巨柱,甚有氣勢。首層為會場,二層為禮堂,第三層為文物館,內設朱九江生平事跡展覽,展品中有朱九江生及其弟子的墨跡和著述。
說起這座朱九江先生紀念堂,筆者尚記得,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我在鎮上中心小學讀書時,每當鎮上有喜慶大節日,學校便派出學生隊伍操步前去這座紀念堂參加慶祝典禮,筆者也曾參加過幾次,其中一次印象特別深刻,是在解放初期的國慶節,我們全校學生沿途唱着「扭秧歌」,加上手舞足蹈操往紀念堂參加慶祝典禮,當時感到十分興奮和歡樂。時光雖然過了六十多年,但至今我仍能哼得出「扭秧歌」的旋律來。
為了弘揚朱九江先生「興學為民、為國育才」的高尚精神,傳承嶺南文化的精粹,九江鎮政府幾年前投資一千萬元人民幣,在下西太平村朱九江先生故居原址旁邊闢地興建一座佔地十一畝的朱九江先生紀念公園,園內環境清靜雅致,周圍遍植花草樹木,建有四座仿古建築和朱九江先生塑像廣場,其中包括有講學堂、書屋等,構成一個以收藏陳列、學術研究、教育宣傳為主,集文化、旅遊於一體,具有嶺南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紀念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筆者今年初回鄉探親時第一次踏進這個與居所近在咫尺的新景點遊覽,流連許久,捨不得離開,為的是想多感受濃濃的鄉情與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