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這詞,一般難登大雅之堂,這幾天,內地官媒卻鋪天蓋地的討論起「廁所革命」來。人生五大樣,吃喝拉撒睡,確實應該一視同仁,好好聊聊「拉」的問題。
在內地如廁,大部分時候的體驗只能用「可怖」來形容。前一陣子去北京公幹,在一大商場的廁所目睹「心驚」一幕:或許因為嫌鎖門的把手太髒,許多人上廁所都不關門,堪稱一場「排泄直播秀」,進去上個廁所,眼睛實在不知往哪裏放。這才知道不沖廁所、臭氣熏天、隨意插隊,這些已算尚可忍受。首都北京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小一些的城市或鄉村了。
相比之下,香港如廁體驗確實好很多:通風、乾淨、設施先進。商場的廁所一般都提供紙巾、乾手機,稍好些的,則設有消毒液、馬桶紙套等;除了男女廁,還另設殘疾人廁所及母嬰室;幾乎每個大大小小的公園都建有公廁,有的甚至帶有洗澡間、更衣室;郊野公園及行山徑同樣建有廁所,更加偏僻的野外,則設臨時廁所。
其實,香港的廁所算得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光是負責管理廁所的政府部門,就有三個之多,包括管理街道廁所的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公園廁所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管理郊野公園廁所的漁農自然護理署,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公廁的清潔工作皆外批予合約承辦商負責,每天最少清洗一次。
在香港,通風清潔是公廁的「基礎設施」,不少公廁還搞搞「上層建築」。例如,大埔一間公廁設計古色古香,管理員自資購置了三十多盆蘭花擺放在廁所內,這間廁所因此獲得「蘭花公廁」的美譽;柯士甸遊樂場公廁採用英式傳統設計,外形象個博物館,門前設有典雅的噴水池,種滿花草,宛如一座後花園。這些廁所,不僅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更是城市景觀及文化的一部分。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如廁這事,不僅不是煩惱,甚至能變成一種享受。廁所雖小,卻是真真正正的城市名片;如廁事微,卻關乎日常生活的體面與尊嚴。但願,內地「廁所革命」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