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電影前會先看影評嗎?想去嘗試新飯館,是否該搜一下美食網站或問問光顧過的朋友的意見呢?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事先調查研究後再做決定看似基本常識,毫無爭議,處理男女約會的問題時,大多數人卻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 Gilbert曾經做過一個「快速約會」(Speed Dating)的實驗。他給一組挑選男人約會的女人兩個選擇:獲取對方長相、工作、經濟實力、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詳細資料或了解他以往約會過的女人對他如何評價。大多數女子都選第一種做法,因為她們認為這樣能增加約會成功、找到合適對象的勝算。跟蹤調查卻發現第二個選項反而更靠譜。
Gilbert解釋道:挑選約會對象與決定看不看電影、去不去餐館吃飯並無本質區別。對自己毫無經驗也無從想像的事物,參考別人的經驗再做決定才是合理高效的方法。但我們通常自視甚高,自以為與眾不同,凡事親力親為才放心。殊不知一意孤行、忽視前人體會,只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正因為過分看重自己的經歷,我們對未來的猜測也多半大謬不然。一方面,我們想像未來情況如何時永遠只會關注某些細節而忽略其餘方面,不免扭曲事件的正面或負面意義。另一方面,現在的我們也無法預見未來的我們對事件會做出何種反應。因為時光流逝,物是人非,誰知道今後我們的三觀會發生多大變化呢?
說到底,我們回顧個人經歷時一貫喜歡多加詮釋,回憶往事時感覺到的悲喜憂歡很大程度上都是現在自圓其說的產物。這樣看來,人從來就是不可靠的動物。此時此地的經歷無法預測彼時彼刻的心情。勿以物喜,勿以己悲,活在當下的「老生常談」也就因此更有說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