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實體店變陣反攻網購潮

時間:2017-12-04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未讀Club每周只推薦一本書,以書的主題舉辦連串活動,跟讀者互動

  十九年前,內地完成了第一單網絡購物交易,商品是10小時的上網時間。而在今年,第九個「雙十一」的當天,內地已實現網絡零售額2539.7億元人民幣。當越來越多的人在網購狂潮中欲罷不能時,線下零售商店卻日漸冷清,更有一些大型知名商場接連關閉。已經習慣網購的人們似乎不再對實體店有新的期待。事實上,看似衰落的實體店也在不斷尋求轉型,無論是被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新零售」,還是最質樸最走心的方式,實體店或許將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生活。

  「無人」大概是近年最受歡迎的詞之一,這個概念如今也輻射到了零售領域。今年7月,阿里的首家快閃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顧客只要擁有經過實名認證的支付寶帳戶,入店後通過RFID(射頻識別)標籤和人臉識別技術,即可實現「拿完就走」的購物方式,全程無店員,也不用排隊買單,在不知不覺中就「剁了手」。這聽上去是種不錯的體驗,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據親身試過的網友所說,由於客人一多,識別技術就掉鏈子,導致這無人超市裏的員工快要趕上顧客人數。

  其實,無人超市的概念早在去年就由亞馬遜開設的「Amazon Go」實現了,但也因為技術缺陷而遲遲未對外營運。前不久,繼阿里之後,京東、順豐也先後推出了無人超市和無人貨架。此外,還有賓果盒子、F5未來商店、怡食盒子等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一時站在了風口,也吸引了無數資本,但讓顧客欣然買單才是根本。

  據《法制晚報》的一項統計顯示,有不少網友出於好奇願意體驗,但有六成的網友並不看好無人超市的發展,兩成網友表示更喜愛網購,主要是對高於普通超市價格、無人值守帶來的一系列安全問題的抱怨。也有網友認為無人超市沒有人情味,這一觀點讓人想起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討論的問題,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弱化了人際關係。商店和超市這類原本提供人際互動的公共空間,也許未來都將成為步入式的大型自動販賣機?那麼,你會更喜歡這樣的實體店嗎?

  你還記得上一次閱讀的紙質書是什麼名字嗎?你還記得上一次踏入書店是什麼時候嗎?對於大部分都市年輕人來說,早已習慣從網絡媒體獲取海量的碎片信息,實體書店也好像成了一個越來越陌生的地方。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圖書網絡零售總額首次超過實體書店,種種現實讓實體書店的生存愈發艱難。很多書店為吸引顧客紛紛轉型,重新裝修、售賣咖啡、自營文創用品,也利用大數據向讀者推薦新書。但有這麼幾家實體書店,不談新零售也不用大數據,而是用最樸素最直接的方式想為讀者創造一個理想閱讀空間。

  上海的思南書局和北京的未讀Club,它們和一般書店的不同之處在於是由出版機構直接參與的。思南書局是一個只存在60天,人人都能在二十分鐘內逛完的書店,每天都有位一日店長,擔任開店首日店長的是香港學者李歐梵。這家書店不按照一般的圖書分類法,而是以主題來集結不同的書;它並不包羅萬象,但所提供的書都是由編輯精心挑選的。讀者和編輯能夠在書店面對面交流,出版商因此能更精準地把握讀者的興趣和習慣。未讀Club更是叛離傳統的書店,沒有書架、收銀台,甚至沒有門,這個44平方米的空間24小時開放,每周只展示一本自己出版的書,並圍繞該書主題舉辦觀影、講座、讀書會等活動。明年,華東師範大學也將開設一家實體書體,由出版社的責編討論決定書目,主要服務校園同學和周邊年輕人。

  其實出版機構參與書店運營並不新鮮,早在民國時期,書店就是既印書又賣書的。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版和銷售才分家,如今再聯袂,會不會讓獨自在寒冬艱難轉型的書店漸漸回暖呢?近幾年書店都樂於效仿誠品書店這樣的複合型經營模式,書店將更多位置讓給了書以外的產品,雖然為顧客創造了豐富的體驗,但書籍的銷量卻仍落後於網店。也許,在書店嘗試過那麼多花樣之後,出版商以服務讀者的心態直接參與對話,將為讀者帶來最走心的體驗,同時真正把書店帶回到核心問題的探討:如何把書賣好。

下期「文化觀瀾」將於12月18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