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原本並不太清楚它的來歷。
最近翻閱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方知其出自蕭梁時代殷芸的《小說》。原文大意是一群客人在各自表達願望,有人愛權,想當揚州刺史(南朝時首都建康及周邊郡縣都屬揚州,故揚州刺史為第一大實權要缺);有人貪錢,想貲財多多益善;有人好道,願騎鶴飛升,上天成仙。此時另一人悠悠然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此十個字,將前幾人的願望一網打盡也。
這可算是魚與熊掌兼得的好教材。好比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人好事者遂給他添上了兩筆:「要想不俗又不瘦,頓頓都吃筍燒肉。」
這類中庸式的調侃幽默,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時至今日仍然發揚光大。譬如,電視台相親節目氾濫,各種拜金女頻頻亮相,毫不掩飾物慾。
網上諷刺的段子也多了起來。有女自言擇偶標準是:有錢、有大房子、有車,還要帥。網民給出的答案是:「坐在銀行大堂裏下象棋。」銀行本身就是大房子,而且有錢;而車和帥則都在棋盤上了。
就是魚與熊掌兼得,也有活生生的例子。每年夏季,北美阿拉斯加的河流裏,高大威猛的棕熊都會迎來狂歡盛宴,成千上萬肥美的鮭魚逆流而上到上游產卵。棕熊站在河水中,或是用大嘴利齒,或是用肥厚的熊掌,忙不迭地捕捉鮭魚,大快朵頤。
當然,此所謂魚與熊掌兼得,並不是鼓勵人恣肆口腹之慾。孟子說「捨魚而取熊掌者也」,亦非自表愛山珍不愛海味。相反,這位老夫子常常教導眾人:「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數罟不入檀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身心開朗,偶爾來一碗筍燒肉解饞,來一個小笑話怡情,可兼得的又何止魚與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