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四川美術學院之旅\陸小鹿

時間:2017-12-02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羅中立美術館的五顏六色外牆如塗鴉\資料圖片

  我對美術學院的好奇,源於王澍先生的一本書──《造房子》。王澍先生是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在書中,他提到了他的建築作品之一─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一直以來,出外旅遊,我從來都沒有把美院當作必遊之地。看完這本書後,好奇心被撩撥起來。三月份,特地去杭州走訪了國美象山校區。校園裏移步即景,每幢樓都創意十足,像是免費參觀了一個建築大展,讓我大開眼界,相見恨晚。記得王教授曾說,規劃並建設美院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還決定着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着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養育,並最終影響、決定着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初秋,去了一次山城重慶,到四川美術學院裏走走便成為我心願清單中的其中一項。四川美術學院是中國八大美院之一,於我來言,美院之行,既是一種文化朝拜,也是一種藝術薰陶。

  川美校園,山水相間,花草叢生,原生態自然景觀,像一個天然植物園。因為是美院,自然就少不了藝術創意,帶着獵奇的目光在美院裏尋找藝術的閃光點,是我探訪美院的樂趣之一。整個川美,我最喜歡的是羅中立美術館。

  羅中立是著名油畫家,早年任職川美院長,我最初知道他,是源於他的一幅寫實主義油畫─《父親》。一個農民形象的父親,溝壑般縱橫深刻的皺紋,寫滿心酸的無奈,苦澀、蒼涼、震撼的視覺效果,直抵人心,從此不忘。

  羅中立美術館可以說是川美新校區的一塊招牌,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外牆面。五顏六色的外牆面遠遠望去形如塗鴉,走近一看,原來不是塗鴉,而是利用工廠廢棄的瓷片,拼出了各色圖案,有些能清晰地看出人物頭像、樹木、房屋……更多的則是一些抽象化的幾何圖形、線條。我站在這個廢物利用的美術館外面,心潮起伏。是的,我看不懂圖案,但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美,那種強烈的絢爛的視覺衝擊,令我按捺不住地心頭一動。聽說這個綠色環保的美術館外牆的成本每平方米僅有九十元,由此可見,好東西並非一定是用錢砸出來的,如何用最少的投資最妙的創意做出最好的作品,值得每個藝術家去深思。

  從羅中立美術館走出來,沒多久就能看到一個廣場,它是川美廣場。在看到它的一瞬間,我在心裏「哇」了一下。這個階梯廣場相當闊大,像一個圓形劇院,自下仰望,不規則造型的台階錯落有致,一層一層逐次遞升。廣場中央豎着把金色的大尺規,三三兩兩的學生、遊客閒坐在台階上休憩,畫面非常具有藝術感。而更震撼的還在後面。當我拾階而上,自上俯瞰,驚訝地發現整個廣場變臉了!對,就像川劇中的變臉。每層台階的背後,都用廢棄的彩色瓷片鑲了圖案。因廣場依山而建,地勢漸高,從下往上只能看到一層層的弧形石頭台階,只有走上去,自上往下俯視,才能看到美麗的彩瓷圖案。一座廣場,兩張面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味道,真是天斧神工,創意無限,廢棄的瓷片在川美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漫步川美校園,我還有一個小小發現,就是發現校園裏瓦罐特別多。一路上我數了數,至少看到了上百隻瓦罐,有些在道路兩側的石頭圍欄裏,有些在小河邊,有些在彎彎的小橋下面……它們是廢棄的罐子,不再履行一個瓦罐本身需要履行的裝載東西的職責,可是你能說它們是沒用的東西嗎?不!在川美的校園裏,藝術創意賦予瓦罐們新的生命,雖然瓦罐們沉默不語,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沉默卻不憂傷的詩意,它保守着藝術的魅力,那是一個只有你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妙世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