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朋友老翁說:「到了得州,看看當今的牛仔吧!」「好啊!」DX說,這也是我們心中所想。老翁指的看牛仔,就是去一家牛仔餐廳吃飯。據說那裏很火,常有人不惜駕車三四個小時,去看帥哥牛仔,吃美味牛排。老翁和小英早訂了位,以保障大家有座有吃。提起牛仔,我想到了牛仔服、牛仔靴、套索、左輪槍,還有配上這些飾物,騎馬在曠野上飛奔的豪放男人。
餐廳外,一個身穿黑色T恤的牛仔一聲吆喝,粗獷又不失禮節,算是歡迎客人到來。美國的餐館和香港的餐廳一樣,很少設包間,牛仔把我們帶到大堂就座,恰好迎合我們看稀奇的心態。
餐桌上有炒花生,我剝了一粒,卻不知道往哪兒擱花生殼。小英見狀,說:「花生殼,扔地上;餐渣,留桌上。」低頭,果然遍地皆是花生殼。「真牛仔!」我說。我們肆無忌憚地扔起來。亂扔垃圾,真有意思!
牛仔服務生們一陣風似的走路,他們的衣衫上印着「I love my job(喜歡這份工)」。落座後,一個牛仔送來一籃子麵包。老翁說:「麵包免費,要多少給多少,喜歡的話還可以帶點走,服務生為了多賺小費,不在乎向他們要多少。」呵!不在乎吃的,這一點很牛仔,也很美國!我嘗嘗麵包,那個口感,很值得帶點走。大堂裏,幾十張餐枱,張張滿座。
看見牛仔,老翁就有很多故事:「西部牛仔,指的是十八九世紀,西部廣袤土地上,一群熱情無畏的開拓者,他們具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幹練、勇猛、豪爽。得州和西南各州,是美國養牛最多的州,趕牛者中,有中西部小伙子,有冒險者,有掙脫父母想獨立生活的年輕人。」
「牛仔的生活,並不像電影裏那般的浪漫。在漫長的趕牛旅程中,憑着機智、勇敢、沉着、冷靜,牛仔們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開懷地大笑,大聲地說話,大杯地喝冰水,吃大份的餐食,是牛仔的特性。西部牛仔被美國人稱為『馬背上的英雄』,就像中國人看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族人。」
此時我想起電影《斷背山》。導演李安說:「美國西部是個陽剛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動物。」牛仔精神,定型了新一代人的精神。牛仔生活,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時尚。舉目,看見那些被挖了洞打了補丁的牛仔褲,我感到,一百多年的牛仔風將繼續流行,長盛不衰。
在牛仔精神鼓舞下,不少年輕人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DX說:「當年的牛仔精神,就是今天的創業精神!」如今的美國,牛仔職業已經消失。想看牛仔,得去民俗中心、特色文化村和特色餐廳,就像在中國的景點,民族服裝是穿給遊客看的。
服務生上菜了,連頭盤冷菜都是大份,加上麵包,主食尚未開始,我已飽肚。看見後來油多肉嫩的牛排,我後悔沒給胃腸留點空間。牛仔很樸實,我們旁邊有一對情侶,那男的當着女友的面,用食指將盤底的肉汁刮來吃,一點不修邊幅。那些坐在吧枱旁穿牛仔服的男人,有的一邊喝酒一邊和服務生聊天,有的跟着電視裏的足球賽歡呼。目之所及,牛仔味十足。
我們從波士頓來,剛參加了女兒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波士頓和休斯頓,一個居北,一個居南;一個培養學者,一個鍛造牛仔。雅與俗來得如此極端,陡然的變化,要調整思維,否則轉不過彎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