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馮占奎的寫意花鳥畫精巧中見大氣
【大公報訊】記者黃璇報道:二○一七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亦是中國銀行在港服務一百周年。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內地與香港文化藝術交流,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國立書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筆潤時代.圖開新境─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昨日起在香港中銀大廈(中環花園道一號)一樓大堂及三樓展廳向市民免費開放。
本次展覽獲中聯辦宣傳文體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彩藝術圖書館等機構支持。展覽匯集了一百餘幅目前活躍於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知名畫家的水墨創作,包括為傳統藏族畫融入新元素的班禪畫師尼瑪澤仁、堅持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秉江、擅繪工筆佛像畫的崔西民、以花鳥畫見長的馮占奎,以及用畫筆記錄名山大川的張朱秋慧等藝術家均有參展。
短短數周的展覽,用了一年籌備,主辦機構在甄選展品上的精緻用心由此可見。國立書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治天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稱:「展覽的時機非常好。」昨日適逢第二十一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在港開幕,可見京港兩地的合作淵源深厚,諸多活動都在進一步拉近香港跟北京的距離,而「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的開展,其重要目的也在於進一步推動內地、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王治天續介紹,今次展品內容與形式廣泛,既有花鳥、人物題材,也有山水和城市風光;既有寫意、工筆畫風,也有工寫相兼的完美結合;既有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繼承,也有站在前人基礎之上,融會古今、別開生面的筆墨創新,展現出當今中國水墨畫的時代風采,反映出當代美術家深入火熱生活、表現時代變化的精神風貌和對傳承祖國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
畫家崔西民的工筆作品素有「北京名片」之稱,他致力於宣傳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崔西民告訴記者,他十多年前開始創作佛像畫,並視這類創作為一種自我提升:「佛像不僅帶有吉祥的寓意,更是一種虔誠的象徵。」從佛像畫中,他感悟到了作畫的禪學意境,也是對自己個性的修煉。
「筆潤時代.圖開新境─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舉行至十二月十五日,中銀大廈逢星期日休館。
圖片:大公報記者黃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