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求之不「得」/蓬 山

時間:2017-11-28 03:16:07來源:大公網

  北京話與廣東話口語差異懸殊。但也有類似之處,印象較深的是「得」字。香港人常用的「得唔得?」「得㗎喇」,其意思毋庸贅言,初來乍到的北京人,也能猜個八九分。

  而北京人口中的「得」字,更是花樣百出。詢問事情進展,可說「得了嗎?」;若嘲笑對方,則曰「得了吧」,當中「得」字需要拖長音;勸阻人停手,用「得了」;痛快地應承某件事,比如客人點完菜之後店小二通常來一句「得嘞!」至於大熱天買了一支冰激凌,還沒吃就掉到了地上,你就只能惋惜地說一個「得」,發音短促上揚。

  總之,無論香港還是北京,作為常用口頭語,「得」字用得是得心應手。不過,提到「得」,就會想到一樁古人求之不「得」的趣事。

  此笑話與《大學》當中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關。古文沒有標點,許多鄉間私塾的村夫子,多是落第秀才,一知半解。東村夫子讀到該章節時,斷句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咦?怎麼少了一個「得」?

  一日,此人前往拜訪西村夫子。恰好該老友亦在讀《大學》,卻斷句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竟又多了一個「得」!東村夫子聽後,釋然曰:怪不得我讀時少個「得」字,原來在這裏。

  清末民初詞人況周頤在《眉廬叢話》中記載了另一結局。有人將《論語》「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讀成「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於是恍然大悟,原來《大學》中所少「得」字,跑到《論語》裏來了。

  此可謂自鳴「得」意而他人哭笑不「得」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