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真的很不明白,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怎能不停開發土地,讓七百多萬人居有其所,活得自在。因此,能在這小島安居的市民應該感恩,未能安居的唯有盡量忍耐,等候時機。
在生困難,死後也不容易。除了在世人的居住問題,身後如何安葬也是香港近年面對的重大事宜。從前,每當我乘坐電車經過跑馬地的天主教墳場,看見大門入口處的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既感生命的無常,但同時覺得死後若能長埋泥土,總算有所依歸,遺體必能得到安息。然而,時至今日,在香港土葬簡直是奢華夢想。在世人想找片瓦遮頭也不容易,更莫想死後能夠入土為安。
火葬在香港已經運作了很多年,大部分市民都欣然、或不得不接受。直到現在,火葬亦衍生了骨灰龕存放的問題。從前以為小小的神龕很容易安放,不論是政府或私人的龕場,必能為已逝者的骨灰找到「安身之所」。可是隨着人口老化,地少人多,要在塵世間為一個小小骨灰龕找個着落亦甚艱難。往後下來,政府唯有積極推廣綠色殯葬。
我的八十多歲岳父於本年夏天仙遊,令我有機會首次接觸綠色殯葬的形式。
因為岳父的名字有一個「海」字,故此他生前已說過希望海葬,即是將骨灰撒在海裏。本來這是岳父的遺願,但是由於海葬確是「一了百了」,不會留下任何可供後人憑弔的依據,因此家人最後仍是自行作主,為岳父安排花園葬。於是,我們在柴灣的歌連臣角紀念花園,將岳父的骨灰放在一個金屬撒灰器內,然後由他的長子將骨灰平均撒落綠油油的草地上。接着,工作人員在花園旁邊的場所,為岳父裝置了一個像家居信箱入口大小的靈位,上有名字及相片,讓後人以後可以前來憑弔。如此的殯葬簡單而有效。事實上,逝者已矣,如何安葬其實都是後人的心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