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上有本歷屆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集,初讀時頗被其中激情感動。那些高瞻遠矚的眼光,那些宏偉遠大的計劃,當用詩一般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時,打動了普通大眾是當然的事。
特朗普就職演說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所有的美國人,無論遠近,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你們也要記住:你再也不會被忽視。
你們的聲音,你們的希望和你們的夢想,將定義美國的命運。你們的勇氣、善意和愛將永遠指引我們的方向。我們會讓美國再次強大。我們會讓美國再次富有。我們會讓美國再次驕傲。我們會讓美國再次安全。當然,我們將共同做到這些,謝謝你們,讓美國再次強大。上帝保佑你們。上帝保佑美利堅。謝謝!」
看特朗普這番叫美國人熱血沸騰的話,再看他今天的執政,許多人會聳聳肩說:哦,那不過就是演說罷了。
社會上大小集會上嘉賓的發言,宗教主持人的講道,中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都是不同類型的演說,目的是吸引聽眾,打動對方。
演講者的文化積蘊、語言功力,還有個人風采,都會影響演說的成敗。
中文教師就某方面說,也該是個演說者,特別是文學教師。教材上的不少選文不論是立意或是文字,都富人文色彩。但教師常講不出精彩來,原因是他們未掌握「演說」的學問。要把課講好,教師首先就要被文章打動,然後才能把激情傳遞出去感染學生。這樣教師就要掌握充足的詞彙,變化多端的句子,要有表情及聲音元素的配合——這本來是師範課程訓練過的,可惜現實中只有部分教師能表現出這方面的良好素質。
我的中學語文教師中,曾有一名年輕帥哥,該是孔子後人。他上課的講解就極富魅力。一篇楊朔的散文《石油城》,他講得激情四射。講到石油城的燈火「忽閃忽閃」時,他的表情、動作和聲音,至今歷歷在目。於學生,那就是一場很好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