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演員年輕,又長得帥,現在被稱「小鮮肉」,幾十年前被稱「奶油小生」。但這兩個稱呼都多少帶點兒貶損,「暗寸」他們的演技不敢恭維。
「奶油小生」一詞產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正值「文革」浩劫後,電影也在尋求復興路徑。其時電影表演未能摒棄「文革」時期的虛假造作,選取的演員也多側重漂亮面孔。觀眾對此已深惡痛絕。
這時有一批外國電影進入,其中由高倉健擔綱出演的《追捕》、《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展開了男演員另類的表演,一個算不上漂亮、粗獷硬朗的高倉健深入人心。他看似沒有表演、卻深刻挖掘表演核心的演繹風格也令人刮目相看。評論界開始拿高倉健和內地的男演員做比較,把高倉健稱作「硬漢」,挖苦那些只憑臉蛋吃飯、演技乏善可陳、更無陽剛之氣的男演員為「奶油小生」。這兩個稱呼經觀眾的點讚,一時嚴重地打擊了像唐國強、郭凱敏等一批漂亮的男演員,但也促成了他們反思、改進演技。
事實證明,當時的討論是有意義的。後來唐國強塑造了諸葛亮、毛澤東等一系列影視新形象,演技比「奶油小生」時期有了質的飛躍。
今天的內地影、視壇,年輕漂亮的「小鮮肉」一抓一大把,他們大量地參加了電影、電視劇的演出,還成了廣告及綜藝節目搶手的表演嘉賓。他們面孔曝光率很高,擁有固定粉絲,所以片約不斷,片酬越來越高。但問到有哪些代表作,有什麼表演特色,觀眾實在答不上來。
許多「小鮮肉」在訪談節目中,都暴露出文化知識的薄弱,個人修養的不足。有的更是一朝得意,語無倫次,把作品成功的功勞全記在自己頭上。有的在片場只關心鏡頭裏自己的面容美不美,嫌台詞長便自行修改,和別的片約撞期便找替身給個背影……更有的是例牌遲到,拍攝時敷衍了事,或頤指氣使耍大牌。
年輕演員成長中有不足不奇怪。但要明白:在這一行靠臉蛋吃青春飯不能長久。至少他們應向上一輩的「奶油小生」學習,被批評後痛定思痛,要有一番醒悟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