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登廬山/白頭翁

時間:2017-11-23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廬山仙人洞 資料圖片

  廬山的仙人洞不該出那麼大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人民幾乎人人都知道廬山有個仙人洞。因為毛主席有一首詩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據說當時全國七億人民中有一億能背誦這首詩。仙人洞也就幾乎家喻戶曉了。

  仙人洞的得名應為那堵石牆上的一個圓圓的月亮門,月亮門上刻着三個大字「仙人洞」。其實洞並不在那裏。出了月亮門,有青石板鋪成的台階,拐着繞着,順着山勢慢行,越過那塊下邊刻着「縱覽雲飛」的大石,才來到仙人洞。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人洞不大不深不奇不怪,正應了有仙則靈。

  先佛後道,現在供的是呂洞賓。據傳,此處正是呂洞賓修行之處,此名仙人洞亦以呂洞賓命名。仙人洞名氣大是得仙而來。現在在洞中修建的純陽殿,塑造的呂洞賓斜跨青牛,身背寶劍,銀髮皓首,器宇軒昂,但這座雕像,太新了、太現代了、太輝煌了,也就讓人覺得太假了。但洞內確有一「仙」,是一「仙池」,洞頂滴水常年不斷,無論多旱多澇,水滴從不有急有緩,總是滴答滴答如同鐘表,其聲入池有金屬敲擊聲,而「仙池」之中水從不溢,亦不枯。仙人洞中的「一滴泉」是也。旁邊刻有古人題「山高水滴千年不斷,石上清泉萬古長流」。

  很多到過天池亭的人都會站在王陽明題寫的「廬山高」前凝神細看。那字寫得遒勁滄桑,老道豪邁。王陽明是哪年登的廬山我沒去考證過,但王陽明的人品學問足以叫後人肅然起敬。有人懷疑題在上頭那首詩不是王陽明寫的,我雖然沒多讀過王陽明的詩,但我堅信此詩是王陽明親作。《夜宿天池》寫道:

  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翻山麓。

  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捲茅屋。

  確有王陽明的風骨。

  令我沒想到的是當年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曾為協調國共兩黨之爭霸上廬山,第一次和蔣介石、宋美齡相見就在天池亭。宋美齡不但熱情地擁抱了馬歇爾,而且手扶着池邊的石華表和馬歇爾探討起王陽明的這首詩來。

  當年馬歇爾登廬山要比我們今天登廬山難上難。據司徒雷登後來回憶說,馬歇爾從南京先要乘坐兩個多小時的飛機,然後換乘一艘繳獲的日本炮艇橫渡長江,渡江後還要再沿江駛行四、五十分鐘,再登陸乘汽車,最後到達廬山的「好漢坡」,改乘爬山轎,一顛一顛地再搖晃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牯嶺。比當年馬歇爾從英國乘軍艦直撲諾曼第還要艱苦得多。馬歇爾曾說他永遠不會忘記廬山,他曾經八次登上過,這是他一生登得最多的一座山。

  同樣令我沒想到的是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期間,田家英和幾位領導各自懷着複雜的心情也來到此地,也像我們今天一樣認真仔細地觀看天池亭的風景,欣賞王陽明的題詩。因有幾個石柱空白,無聯刻,田家英曾望天際長江題一舊聯:「四面江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讓同遊的李銳、吳冷西、陳伯達皆無言,眼前有景道不得,都已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然而物是人非,半個多世紀已經逝去……

  廬山還有一座十分不起眼但名氣很大的灰色石頭建築物,人民劇場,凡來廬山的人幾乎無人不去。因為就在這座人民劇場中,曾經有過怎樣的驚心動魄的鬥爭?一九五九年中共中央擴大的八屆八中全會和一九七○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都是在此召開的,別小看那一塊塊灰色的基石,它們親自經歷了曾經影響中國政治走勢的「廬山會議」。

  我們坐在「廬山會議」廳的小會議室中觀看當年的紀錄片,看着那些「大人物」的風雲際會,政治表演,既感到廬山的天陰如鉛,梅雨難熬,又感到風吹雲散,好風好水。

  現在「廬山會議」的舊址已不再是一九五九年八屆八中全會的會議布置了,而是一九七○年在此召開的九屆二中全會。會場裏靜靜地,一排排出席會議者的名簽靜悄悄地被置放在會議桌上,主席台上五位常委的名簽也靜悄悄地一言不發地放在那裏。我也悄悄地一排排地走過,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想像那些過去多麼熟悉的臉龐。那些曾經震撼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世界的政治風雲,原來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像一頁書被輕輕地翻過去了。這裏似乎永遠都是靜悄悄的。

  出了人民劇場,方知廬山的雨來了,飄飄渺渺,雖然是夏天的雨,卻讓人感到如霧如紗,再看劇場前面的廣場,遊人如織,笑聲連連,現在到廬山的人再也不去追逐政治上的波譎雲詭,風起雲湧了,現在登廬山的人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就像沐浴在細雨中的廬山金錢松一樣,幾百年都過得自由自在……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