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的形式千變萬化,但是內容和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傳播信息。一人表演的獨腳戲形式看似簡單,但這類演出往往都以表演者的個人經驗出發,故此深藏生命的真實感受。若果在藝術技巧和包裝上能作出適度的配合,獨腳戲所發揮的藝術力量,更見深邃。早前我在黑盒劇場看《女人節》的粉紅組演出,四段女性獨腳戲都令人感受至深。
胡秀慧的《Aimilia's Lost & Found》有關一個女生曾經失去生命重要東西的故事。她在幼年時失去了痛愛的貓咪;成長後在一次交通意外失去摯愛的母親。Lost & Found就是失物認領處,透過女生的生命歷程,讓觀眾理解「失去」的傷痛。可是女生並不自沉,毅然成為單親媽媽,親身體驗女性懷孕誕嬰的陣痛,並以此將亡母的愛念延續下去。
梁翠珊演出的《暹羅》,劇本由另一位女性陳麗芬撰寫。女主角身為職業編劇,腦海長期孕育着不同的意念。她說自己有一位孿生姊姊,自小屢被男性作出性侵犯,姊姊的身心受創,令女主角成長後的經歷亦蒙上陰影。該劇的情節懸疑,表演風格與其他同場的獨腳戲較有分別,不過內容同樣是有關女生的普遍遭遇。
郭惠芬的《水晶球》是一位中年離婚女子的自白。她以水晶球為人占卜問卦,但同時看到自己以往一段難忘經歷。由於婚姻失敗,郭將箇中不為人知的歷程,如數家珍地向觀眾細訴。當中有關與女兒的關係,尤其令觀眾動容。如此的演出,既讓觀眾理解一位女性的獨特人生,亦是表演者本身的一次宣泄、自愈。
羅秀慧的《獨輪》完全是一位女生的成長自白。她以學習單輪車為一次自我鍛煉,從未曾認識到不斷跌倒受傷,再至不顧得失而反覆練習。於夜深人靜的室外空地上,她一面訓練,一面與自己關係密切的毛公仔對話,藉此發掘真我,建立自信,認定自己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