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卡帕多奇亞岩窟修道院處於被風化的峽谷中/作者供圖
土耳其安那托利亞上空金紅的日出冬陽,盡拂晨嵐雪煙,投在卡帕多奇亞經風化和侵蝕形成的奇詭獨特的筍狀石柱和煙囱狀石岩,聖潔雪妝的群岩眾山金光燦燦,朝白雲藍天回映壯麗金煌。鑿建在崢嶸奇險的宏偉山岩中古老洞窟之城,在白雪皚皚奇峻山脈拱護下安詳面對滄桑。玫紅暖輝,穿過寒冽大氣,降照雪後的神秘地下基督城上。幾百萬年前,這裏三座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岩漿,冷卻鈣化,凝固成易於開鑿塑造的風化岩層。光陰輪轉,雨蝕風化,岩層綻開條條溝壑,形成迷宮般蜿蜒曲折峽谷。寒冬雪中卻見谷壁乾涸的谷底綠洲翠影,楊樹一叢叢,小溪靜靜在流。險峻中生機盎然,為避世佳地。
兩千年以前,就有部族拓寬改造此處天然熔岩洞入居避亂。公元四十五年,基督教在小亞細亞傳播。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也在加劇。公元初,有基督徒為逃避羅馬人殺戮,逃到這片易於自守隔世的石林岩谷,在風化岩石壁上,鑿岩挖窟,供修行和生活。公元三世紀左右,基督教修道士,相繼來到卡帕多奇亞,在山谷絕壁或圓錐石岩鑿壁挖洞,岩錐被巧妙掏空成一個個可住人岩窟,在窟中過艱苦與禁欲的修道生活。荒涼孤寂的卡帕多奇亞,成為基督徒靈魂靠近上帝之地,在此可不受迫害與干擾地在幽暗中冥想修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聚集過來,建成基督教修道院。凱撒里亞主教聖巴西爾在卡帕多奇亞引入僧侶制度,立下社團規則。修道士集體生活,集體修行。地下基督城誕生。
這是多層的隱蔽地下城市,能容納三萬人,有教堂、懺悔室、廚房、餐廳、卧室、磨坊、倉庫、葡萄酒製酒室及藏酒窰,生活設施俱全,儲存的生活品可供城中人數月之用。城中還有墓室,修道者生命終結後,仍與這裏相伴永恆。洞裏,有抽氣的透風孔、數十條豎洞和外逃的秘密出道,各層有梯子相連,地下城每一層的出入口上方置一個大圓石輪,若有敵情,啟動開關,石輪會自動滾下,堵住進口。有些門洞離地數十米,要順着曲窄石梯到達。洞窟內,完整再現基督教堂建築的特點和內部結構。岩錐頂部鑿成圓穹,底部有圓柱、拱門和台階,穹頂和四壁幾乎都有彩畫,描繪的都是基督教故事:「洗禮」、「最後的晚餐」、「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耶穌基督升天」等。千百年過去,壁畫仍保存完好、色彩鮮艷。建於公元十世紀的拜占庭風格岩窟教堂,讓卡帕多奇亞盛名於世。教士們在岩石中虔誠不倦地建造一座又一座岩窟教堂,裝飾透現神秘美的拜占庭風格繪畫。著名的蘋果樹教堂、黑暗教堂和紐扣教堂,皆拜占庭式建築風格。
八世紀到九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中,拜占庭的統治者嚴令取締聖像、聖物、聖跡崇拜,沒收教會財產,強迫修道士還俗。這裏成了宗教避難所。
一種信仰能久傳長守,不但在其曾能輝煌一時且被廣泛接受,更看其能否在最艱難的面臨絕境時刻堅守下去再豐富發展。堅固的地下基督城顯現一種信仰在艱險中堅守與發展之精神。隨着奧斯曼帝國的建立,伊斯蘭教澎湃的歷史洪流席捲覆蓋安那托利亞。這裏成了伊斯蘭教汪洋中基督教孤島。十四世紀,卡帕多奇亞已成穆斯林的天下,修道士四散而去。這裏再無人煙,直至一七○五年岩窟之城重被發現。
連綿昂立度過無數寒冬的修士之城,雖早已人去城空,仍以其岩堅石固昭顯一種信仰能激勵人之久長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