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清宮流散書畫重聚亮相

時間:2017-11-15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文徵明《桃源問津圖》(局部)

  由旅順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御覽之寶─東北流散清宮書畫展」正在誕辰百年的旅順博物館展出。書畫展共展出三館珍藏多年、輕易不出庫房的清宮舊藏歷代法書名畫四十件,其中繪畫二十九件,書法十一件,多數為首次公開亮相。展品中既有沈周、文徵明等名家名作,又有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御筆;既有從清宮散出曾經羅振玉收藏的文物,又有被溥儀盜出後來散佚的國寶,充分反映了清宮舊藏書畫散佚過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大公報記者 宋 偉

  清代宮廷從康熙朝開始搜羅民間書畫精品,經過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的續收和整理,所藏書畫頗豐。所有書畫作品時代從魏晉至清代中期,跨越兩千餘年,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代皇帝賞賜臣下、西方列強入侵、溥儀盜運書畫出宮,都導致清宮收藏書畫流出宮廷,其中,溥儀盜運書畫是清宮收藏書畫的最大流失。辛亥革命後,清宮收藏書畫仍歸遜帝溥儀所有,他以賞賜為名,令近臣及其弟溥傑將大批書畫盜運出宮,轉藏於天津日租界張園內。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又將這批書畫攜往長春,藏於偽皇宮小白樓內。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溥儀攜部分書畫和其他珍貴文物倉皇出逃,同時,偽皇宮內出現侍衛軍搶奪書畫和裹竊書畫潛逃之事,致使偽皇宮所藏書畫損毀和散失。

  解放後,在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位於東北的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有幸收藏了一批清宮流散書畫,其中多為晉唐以來歷代書畫着錄中的「銘心絕品」,能夠較為系統地反映出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演變的軌跡,深受世人矚目。

  展品中,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十七件藏品均為歷代書畫大家的代表作,是本次展覽的重頭戲。出於保護國寶的目的,這十七件書劃分為兩個階段輪換展出。第一階段展出包括唐代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南宋陸游《行書〈自書詩〉》、明代王紱《湖山書屋圖》、沈周《千人石夜遊圖》、祝允明《楷書東坡記遊》、仇英《赤壁圖》、董其昌《書畫合璧》和清代王原祁《西嶺雲霞圖》九件作品。

  第二階段展出唐代懷素《草書〈論書帖〉》、北宋張激《白蓮社圖》、元趙孟頫《行書〈歸去來兮辭〉》、明代戴進《達摩至慧能六代祖師圖》、文徵明《桃源問津圖》、唐寅《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董其昌《行書臨褚遂良〈枯樹賦〉》和馬軾、李在、夏芷三人合作的《歸去來辭圖》,共八件作品。本次展覽持續至十一月二十八日。

  顛張醉素

  本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是唐代書法家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和懷素的《草書〈論書帖〉》。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以龍飛鳳舞的草書錄寫前人舊詩,按順序依次是北周庾信《步虛詞》中〈東明九芝蓋〉、〈北闕臨丹水〉二詩、南朝劉宋謝靈運《王子晉贊》、《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所用紙為五色箋,在所有展品中特別引人注目。卷尾是明代書法家豐坊題跋兩段和董其昌題跋一段。曾藏北宋宣和內府,又經趙孟堅、華夏、項元汴等人遞藏,流傳有序。由於看不到作者名款,北宋時將其定為謝靈運書。明代豐坊指出,謝靈運卒後八十年庾信才出生,怎麼可能預先寫庾信詩呢?至董其昌始定為唐代張旭書,逐漸成為主流觀點。據說,張旭因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草書三昧,遂有「草聖」之稱。曾於酒後以頭濡墨作字,醒來以為是神來之筆,世人因此又稱其為「張顛」。

  懷素《草書〈論書帖〉》以草書寫書法理論一段。素箋本。卷尾有元人張晏、趙孟頫、項元汴題跋,並有乾隆皇帝行書錄寫原文。前三句「為其山不高,地無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可以想見書法家矢志於書藝的精進,要在書壇出一頭地的痴心。因帖中有「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之句,此帖被認為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作品。懷素幼年事佛,好書法,廣謁鄔彤、顏真卿等名師,發奮習書,棄筆成塚,遂成大家。傳說懷素因家貧無錢買紙,以蕉葉習書。又喜飲酒,一日九醉。

  張旭與懷素兩人都善寫草書,都喜歡飲酒後作書,追求書法創作無拘無束、狂放不羈的狀態。因而後世將二人並稱為「顛張醉素」。

  江南山色

  中國的山水畫創作,最早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從《洛神賦圖》等傳世名作中,可以看出山水畫發展早期「人大於山」、「樹如伸手布指」的稚拙。五代兩宋時期,中國山水畫真正發展起來,成為獨立的畫科。

  本次展出的五代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就是早期山水畫外師造化,真實再現大自然的不朽之作。江南的山圓渾平緩,多土山,植被茂密,濕潤秀氣。董源獨創的用墨點和長披麻皴表現山的溝谷與石的紋理,水面留白處理,霧氣蒸騰,水平如鏡,使人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引首有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十二字。

  畫史記載,董源是江西人,在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做到北苑副使的官。他的繪畫,描寫的都是長江兩岸的真山真水,不妝巧趣,平淡天真,被北宋的米芾等人極度稱頌,獨步一時,影響深遠。此後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初四王等,莫不從董源發端,無愧於南方山水畫派領袖的稱號。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說,現今有四件董源作品傳世,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而《夏景山口待渡圖》是其中唯一一件被公認毫無疑義的董源真跡,因而彌足珍貴。

  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明代王紱《湖山書屋圖》、沈周《千人石夜遊圖》、《青園圖》、文徵明《桃源問津圖》、董其昌《書畫合璧》、宋旭《江上樓船圖》,清代王原祁《西嶺雲霞圖》、王翬《觀梅圖》以及董邦達、黃鉞、方琮等院畫家的作品。各家繪畫風格雖然迥異,但究其根源,無不從董源發軔。

  賢逸流風

  賢人隱士、騷人墨客,是中國文化重要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描寫前賢事跡,緬懷逸事遺風,也是中國繪畫的重要題材。本次展覽中,有數件展品與古代賢哲有關,包括宋代張激《白蓮社圖》,表現佛教淨土宗始祖東晉名僧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邀請陸修靜、竺道生等僧俗賢達同修佛法、共期往生淨土。

  此卷一直被視為北宋大畫家李公麟作品,建國後楊仁愷將其定為張激作品,屬於李公麟的流派。明代院畫家馬軾、李在、夏芷合作《歸去來辭圖》,分段描寫《歸去來辭》詩意。圖中以洗練勁健的線條描寫辭官歸來的陶淵明巾帶飄拂,翩然若仙,或撫孤松以盤桓,或登東皋以舒嘯,表達了疏放曠達、與世無爭的隱逸心態。

  關於隱逸題材的作品,本次展覽中還有陸游《自書詩》、趙孟頫《行書歸去來兮辭》、文徵明《桃源問津圖》和唐寅《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等。蘇軾《陽羨帖》反映了蘇軾晚年宦海沉浮、買田陽羨的一段經歷,從中可見坡仙奇特的偃筆書法和放然自適的曠達心態。

  仇英《赤壁圖》描繪蘇子遊赤壁,與客盪舟於危崖之下,船頭小童取火烹茶,舟中客吹笙作樂。構圖精巧,設色鮮麗,顯示出畫家高超的技藝。卷前隸書「赤壁遊」三字是文徵明手筆,非常罕見。明代書法家祝允明以端正的小楷敬寫東坡記遊短文九則,文精筆妙,賞心悅目。讀《記遊松風亭》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使人煙火氣頓消。

  宗教繪影

  自古以來,宗教都聯繫着人們的現世生活與精神寄託,表現於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國佛道兩教,偶像崇拜的常見方式就是圖畫神佛菩薩的圖像,或描繪其居住的生活環境,述說神佛事跡,這些歷代道釋繪畫的精品在清代中期,薈萃成了琳琅滿目的《秘殿珠林》。

  本次展覽展出道釋題材繪畫有明代戴進《達摩至慧能六代祖師圖》、冷謙《壽山福海圖》、文徵明《老子像》、丁雲鵬《達摩圖》和清代金廷標《大士圖》。

  戴進是明代初期山水、人物、花鳥全能的大畫家。《達摩至慧能六代祖師圖》描繪禪宗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形象,在河流、樹木間隔的各個奇幻空間中,為信徒說法,化解痴迷。絹地雖然年久變黃,精準的造型和凝煉簡潔的線條卻向我們昭示着畫家的虔誠。

  文徵明是沈周之後吳門畫派的領袖,《老子像》反映了他白描人物畫的精湛技藝。卷後又有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和《老子列傳》。遙想當年,六十九歲的文徵明在暑熱之中,依然勤奮地據案作書,使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人物立軸是清代宮廷畫師金廷標的《大士圖》。圖中觀音大士有真人大小,面目慈祥,披巾赤足,勾線敷彩,莊重典雅。畫面鈐有「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秘殿珠林」諸璽,表明其曾被乾隆皇帝披覽,然而《秘殿珠林》中卻未見收錄。

  此件作品原藏瀋陽故宮博物院,角落裏的一方「寶蘊樓書畫錄」印文,表明其在民國初年曾被運到北京故宮,存於寶蘊樓,還可能在抗戰時期隨所有故宮文物南遷,直到建國後才被撥回瀋陽故宮博物院。

  帝王御筆

  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適應統治需要,歷代皇帝都重視對漢族文化藝術的學習。《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中著錄了大量康、雍、乾諸帝抄錄經書和臨帖或御筆詩詞的書法作品。

  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康熙皇帝玄燁《習字臨字帖》,反映了康熙皇帝從二十六歲到四十三歲,長期臨帖習字,努力學習漢族文化藝術的勤奮與敏銳。乾隆皇帝弘曆受漢文化薰陶濡染,在臨寫前人名跡同時,也有大量或抒懷、或研究、或議論的作品傳世。本次展覽展出的弘曆《草書臨孫過庭〈書譜敘〉》雖是臨帖,卻具有自家筆意。《行書讀歐陽修〈縱囚論〉》則是一篇議論古今人物政治得失的政論文章,觀點鮮明,反映了一國之君的胸襟氣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