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網絡年代,紙筆被大多數人冷落了/網絡圖片
某天在家翻舊物,找出一封當年初戀給自己寄來的情書,雖此情已逝多年,但再度翻看,那淳樸的字句與稚嫩的筆跡,無不透露出青春懵懂的氣息,拿在手上由不得會心一笑。此後,科技發展迅速,很少再用手寫書信與朋友交往,曾經的「筆友時代」進化成「網友時代」,再而今日,即使通過網絡聯繫,也習慣了用表情符號代替文字交流。
出了校園的範圍,文字的地位似乎變得愈發不堪,書寫的地位更是低得難以想像。曾幾何時,會拚命寫字享受用完一支筆帶來的成就感;曾幾何時,字字斟酌只為給對方寄去一封感情到位的信件;曾幾何時,小心翼翼寫下一筆一畫防止有錯字別字引發笑柄。這些美好的感覺,是書寫給我們帶來的。
俗語常說,「字如其人」,字跡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性格、心境、狀態。當下大家都用鍵盤打字,對方態度如何,對話的語氣如何,已經無法通過統一的字形判斷。效率提升了,但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似乎減了不少。對於這一點,長一輩的人也時常嘆息,不過他們選擇順應時代的便捷方式不常提筆。不常書寫產生的弊端不僅是會「提筆忘字」,還會因為缺少練習呈現出「字太醜」的狀況。因此,有書法家感嘆年輕人的字一代不如一代,受此問題困擾的還有需要每天批改文字作業的老師。
被推崇的必讀書籍《傅雷家書》,字裏行間是翻譯家傅雷與夫人朱梅馥對兒子的點滴關心與激勵。家書是父母對子女最直面的情感傳遞,外人閱之亦為之動容,何況收信者乎?細想之下,我會經常丟棄沒用的廣告傳單、過期的報刊雜誌,但並不捨得隨意丟棄一封親友寄來的書信甚至是明信片,雖只是一張紙,卻是一張承載了真切情感而有生命力的紙,這生命力源自紙上的字句。
書寫能為我們帶來什麼?留下什麼?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堅信不論時代如何發展,書寫的形式並不會被取代。我們依舊期待收到一封可以見字如面,由情而生的書信,因為它蘊含着一份真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