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醫治頭痛首辨外感或內傷

時間:2017-11-13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頭痛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中醫將頭痛分「外感」與「內傷」,頭痛是指因外感或內傷,致使頭部脈絡不通或失於濡養的疾病。在中醫看來,頭痛既是症狀也是病名,可以發生於多種急、慢性的疾病過程,亦可以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先兆。/註冊中醫 藍永豪博士

  頭痛不外「外感」與「內傷」兩類,常見病因包括「感受外邪、情志鬱怒、飲食不節、內傷不足」,引致「邪阻脈絡、清竅不利」與「精血不足、腦失所養」,當中「風、火、痰、瘀、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病位在頭,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若病人以頭痛為主要不適,中醫會按「望、聞、問、切」蒐集病情,作仔細分析,推敲其發病的機理。若為前額、額顳、巔頂、頂枕部位,甚至全頭部疼痛;頭痛性質或為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空痛;可以突然發作,或是反覆發作;疼痛時間可以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天或數周不等,基本符合中醫「頭痛」病的診斷。

  探尋發病機理

  就經絡而言,前區為陽明經,後區為太陽經,兩側為少陽經,巔頂為厥陰經,中醫師一般會按頭痛部位所屬的經絡應用特定的引經中藥,如川芎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細辛善治少陰頭痛。而全頭作痛則多與氣血、肝腎陰虛有關;枕部頭痛連頸肌,多與陽熱亢盛有關;巔頂頭痛多與寒凝厥逆有關;兩顳頭痛與肝火上擾有關,可見頭痛部位與其發病機理息息相關。

  從內科而言,若頭痛具脹裂感,發燒或怕風,面紅目赤,便秘尿黃,屬「外感風熱」;若起病較急,頭痛遇風加重連及項背,伴怕風怕冷,屬「外感風寒」;若頭痛昏蒙,伴胸悶腹滿,胃口差,噁心,嘔吐痰涎,屬「痰濁上擾」;若頭痛如刀劈,或脹痛,伴眩暈,心情差,煩躁易怒,口苦,咽乾,屬「肝陽上亢」;若頭痛如針刺,固定不移,反覆發作,久久未能痊愈,伴舌色紫暗,屬「瘀血阻絡」;若頭痛眩暈,心緒不寧,操勞會令頭痛加重,氣短,自汗,怕風,神疲,乏力,屬「氣血虧虛」。另中風、中暑、喘證、眩暈、狂病、痙證,癌症如鼻咽癌、腦瘤等,也會伴有頭痛。

  婦女行經期間若頭痛不適,中醫稱作「經行頭痛」。若經期或經後頭痛,伴月經量少,色淡質稀,且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屬「氣血虛弱」;若經期或經後巔頂部位頭痛,伴月經量少,血色鮮紅,並有頭暈目眩,煩惱易怒,口苦咽乾,手足心熱,屬「陰虛陽亢」;若經前或經期頭痛,經色紫黯,有瘀塊,並胸悶脇痛,少腹痛,便屬「瘀血阻塞」;若經前或經期頭痛,伴月經量少,經血色淡,且頭暈眼花,噁心胸悶,白帶多而黏稠,屬「痰濕中阻」。

  同時,中醫於眼科、耳科和喉科、外科疾患、頭部外傷、腦海震動出現損傷瘀血、瘀阻神明而出現損傷嘔吐,便會出現眩暈,這或可出現頭痛症狀。

  外感可變內傷

  處理頭痛,須分辨內外虛實,外感所致屬實,治宜祛邪活絡,分別採取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方法;內傷所致多虛,治宜補虛,分別採取益氣升清、滋陰養血、益腎填精等方法;若痰瘀阻絡,宜化痰活血;若虛實夾雜,宜扶正祛邪並用。就臨床而言,醫師會根據病變的臟腑經絡,選加引經藥效果較好,除服藥外,還可配合針灸及外治法如拔罐、穴位推拿等,常可提高療效。

  外感頭痛一般病程較短,預後良好;內傷頭痛,虛實夾雜,病情較為複雜,然而只要診斷準確,堅持治療,每每能使病情得以改善,甚至治愈。但若併發中風、心痛等疾患,則預後較差。假如外感頭痛未能及時根治,日久耗傷正氣可轉為內傷頭痛;內傷頭痛的患者再次感受病邪,也可併發外感頭痛,故此病向淺中醫,及早診斷,對治愈頭痛至關重要。

  川芎茶調散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處理外感風邪頭痛的常用中藥處方,能疏風止頭痛,主含川芎、薄荷、荊芥、羌活、白芷、防風、細辛、炙甘草等中藥材,對頭痛、鼻塞、脈浮屬風邪頭痛,尤其有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