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讓傳統藝術 融入生活/毛 瑩

時間:2017-11-12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尚派名旦牟元笛身手不凡,與馬僮的配合充滿默契。上海戲校學生飾演護送官王龍及馬僮

  編者按:香港藝壇多彩多姿,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表演、展覽,令人目不暇給。為此,本報今起開闢「藝壇動靜」,為讀者提供較為豐富的、深入的藝壇信息。本期先由兩位戲曲發燒友,回味一下上月杪在香港舉行的「京崑粵南北和慶回歸大匯演」。

  我有幸在「京崑粵南北和慶回歸大匯演」上欣賞到胡文閣、牟元笛等名角兒的表演,難掩興奮之情。當晚幾齣精彩的折子戲,讓我回味至今。梅派《霸王別姬》是我期待了很久的,《擋馬》的武打和《失子驚瘋》的精湛表演亦讓人拍手叫絕。

  《失子驚瘋》張弛交替

  一位外國朋友與我同行,為了不至於像傻瓜般茫然無知,他做了一點準備,對京劇的表演形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我原本亦擔心他聽不懂唱詞而對整齣戲的欣賞大打折扣,但事實卻出乎意料。朋友被京劇藝術深深折服,他說最喜歡牟元笛表演的《失子驚瘋》,路遇匪徒的胡氏因脫險而喜,旋即又因失子心驚,逐漸失去理智,最後變得癲狂。其中有大概一分鐘的時間,胡氏陷入深思,回憶失子經過,整個舞台霎時安靜,全場觀眾都被演員真實的面部表情和拍打嬰兒的連貫手勢吸引。隨後,隨她確認失子,一聲悲痛的慘叫,打破寧靜,舞台又重回癲狂。即便沒有台詞,但肢體動作所傳遞出的文本信息豐富飽滿,直抵人心。動與靜、緊張與鬆弛的循環式交替,控制了舞台的藝術走向,也突破了舞台、演員和觀眾內心的空間距離,將三者完整地聯繫在了一起。大師級的表演就是如此吧,我的朋友感嘆道。

  以前我偶爾也會聽戲,但不過是進電影院看一場電影那樣簡單。要說如何去欣賞其中的細節,或許有點難度,畢竟,我連票友也不算。當我之後再檢索《失子驚瘋》的資料時,才知道為了表現出胡氏驚而瘋的心態,表演突出運用了瘋步功、眼神功和水袖功。水袖功是尚派代表尚小雲晚年帶徒傳藝的主要內容之一。

  我喜歡聽折子戲,因為演出時間不會太長,劇情又緊湊,很容易就抓住了觀眾。在我聽過的所有中國戲曲中,最喜歡的當屬京劇。但若不是這次名角兒齊聚香江,我恐怕亦不會在聽戲前後特閱讀一些有關京劇的介紹。而通過閱讀,讓我眼界大開,京劇的歷史、審美、流派、各種技法,都讓我對其精湛的技藝和藝術魅力讚嘆不已。

  近年傳統文化復興

  當晚聽戲的觀眾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像我這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數量頗少。坦白地說,因為這個原因,每次去戲院聽戲,反倒讓我有一點因為年齡差距而產生的害羞和不自在。

  回應傳統戲劇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問題,我想有一個背景不容忽視。近年來,媒體上時常出現傳統文化復興的話題,從早前的「印象」系列原生態表演,到電影電視劇中對傳統服飾的再現,以及借助電商而再度流行起來的傳統手工藝等,這背後當然有一個經濟層面的支持,就是中產的崛起。

  不可否認,相對來說更精緻的傳統戲劇藝術,也正蓬勃發展。早前,白先勇於兩岸三地不遺餘力推廣崑曲藝術,喚起文化界的關注。這與讓人們了解到崑曲的美,引導人們如何欣賞崑曲之美是分不開的。這也不僅僅限於打造一個華麗的舞台,或是讓戲服和妝容變得更精美,儘管整體美是戲劇所追求的。一齣戲的精彩之處,更在於演員如何將文本及故事蘊含的哲學問題以唱腔和動作結合的方式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在欣賞舞台表演的同時能進行批判式的思考,獲得鑒賞藝術的能力。這背後考驗的是演員和劇本的工夫。

  幾年前,我在北角的新光劇院欣賞了一齣由內地某戲劇學院學生帶來的京劇改編表演。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學生們把經典莎劇《馬克白》改編成了京劇。在聽戲之前,我簡直不敢相信,一個西方的劇本,怎能用京劇來演?但改編是非常成功的,表演植根於京劇藝術的本位,在尊重傳統京劇服飾、角色設定和表演風格的基礎上,加入燈光的配合,演員的表演生動地展現出人物性格特徵,成功地傳遞出了劇本的哲學內涵及對人性的批判。原來跨文本的創作也可以讓原本的戲劇變得更加豐富與靈動。

  由於傳統藝術是更精緻的,這不僅體現在藝術形式上,也體現於思想層面。面對商業消費的衝擊,要吸引及充實觀眾,而又要讓傳統藝術保存精華,得以傳承和普及,我認為這還涉及到教育的問題。在英美國家,從小學階段起,學校便開設戲劇課,培養學生的創作、表演和鑒賞能力。這其實與內地一直討論的要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有關。如果我們現時無法在小學乃至中學階段作出改變,至少可以在大學的選修課上增加戲劇課。我本科的時候選修了一門電影課,老師以美學和文化理論的視野,帶領我們欣賞電影。每次上課都是全場爆滿,沒選上課的同學就在過道間席地而坐,可見受歡迎程度。電影如此,戲曲有何不可?

  當我聆聽川劇、秦腔、粵劇等戲曲時,發現它們都各有千秋,承載古老文化藝術的精髓。中國戲曲多以傳統經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為藍本,文學來源於生活,而戲曲本身也發跡於民間,長期以來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京劇的形成經過了多次融合及變化,吸收了崑曲、秦腔、梆子等曲調和表演方法,才讓京劇如此豐富多彩,成為國粹藝術的代表。或許可以說,京劇的成功得益於吸收地方劇的精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更能為京劇帶來啟發和靈感,這是文化之間天然的聯繫和補給。勝過任何理論指導。這背後其實也是文化政策的定位和導向問題。

  攝影:徐蓉蓉

下期「藝壇動靜」將於十一月二十六日見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