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蘋果無詩/蓬 山

時間:2017-11-07 03:16:07來源:大公網

  蘋果是第一水果。但搜檢古詩,竟無一首蘋果詩。不信試看:桃李春風一杯酒,花褪殘紅青杏小,最是橙黃橘綠時,霜梨冰脆寒侵齒……春夏秋冬,花果色味,其他常見水果各有佳句,哪有蘋果一席之地呢?

  原來古時中原並無現代的蘋果。土生的林檎、柰等曾被認為是蘋果,西漢宮廷上林苑中曾有栽培。但如今考證,林檎其實是沙果。柰倒是一種蘋果屬水果。大約宋元時期,西域、河西的柰東傳,與河北山東等地土生品種嫁接栽植,果小皮薄,味道甘甜,但不易儲存,價格昂貴。並因之產生「蘋婆果」之名,其詞源,有人認為是波斯語或梵語,也有譯作「平波」。

  至明代萬曆年間,王象晉所著《群芳譜.果譜》有詞條:「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鬆,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這被認為是漢語最早使用「蘋果」一詞,實為「蘋婆果」簡稱,不過從文字描述看,非現代蘋果。

  清道光年間《客窗閒話》記載一位淮揚鹽商宴客,「筵上榴、荔、梨、棗、蘋婆果、哈密瓜之屬,半非時物」,可見當時仍使用「蘋婆果」為名。至清朝末年,美日外商在山東、遼東引進西洋蘋果並加以改良,大面積種植,這一水果及現代名字「蘋果」才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蘋婆果」一詞至今仍在閩南、台灣、廣東等地使用,但用來稱呼「鳳眼果」,一種梧桐屬植物種子,與蘋果毫無關係了。

  所以,「蘋果」之名通用既晚,此時古體詩漸衰,自然鮮有歌詠。不過英國倒有俗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漢譯為「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頗為傳神,但詩意稍欠了點,權且拿來還蘋果一筆詩債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