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立冬養生:祛火滋陰\註冊中醫 馮 玖

時間:2017-11-06 03:15:26來源:大公網

  今年的立冬節氣在十一月七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以此標準,位處嶺南的香港,氣溫仍在20℃上下,只屬秋季而已。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重要的節氣。隨着立冬節氣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認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遵循「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養生習慣,應少食生冷,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補益氣血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不過,近日診所增加了咽喉和腸胃不適的病人,其中不少是天氣轉涼後食用了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導致咽喉發炎和出現腸胃不適的患者。如進食火鍋、燒烤、水煮魚等熱氣辛辣之物,刺激腸胃產生「食火」,進而導致胃熱偏盛,引發咽炎、口腔潰瘍等。

  秋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但還是要定量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白蘿蔔、紅蘿蔔、黃豆芽、綠豆芽等,有清火潤肺胃的食療功效。很多人都喜歡在秋冬大吃大喝,認為只要身體暖和了,就不會怕冷。但如過食辛辣刺激及熱氣燒炸食物,加上秋季燥邪氣盛,又工作繁忙熬夜等因素,人體容易上火,陰陽失衡容易生病。

  中醫所說的「火」,是用自然界的火比喻人的生命活力和病理現象。自然之火是溫暖之源,但又可變成火災。人體之火能維持人的體溫,推動氣血津液的流通和五臟六腑的功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生長發育。但精神情緒受到刺激,飲食失節,或氣候異常引起體內陽氣過盛,就產生了「上火」,火性上炎,最容易出現頭面部如上呼吸道的炎症。

  燥氣侵襲上火,要多食用生津潤燥的食物,以下介紹兩款滋陰潤燥清火的湯水。

  雪梨南北杏瘦肉湯─用料:雪梨四隻,南杏三十克,瘦豬肉七百五十克。製法:用料同時放入瓦煲內煲滾後,改文火煲兩小時即可。功用:南、北杏微溫,味苦、辛,具有補肺潤燥止咳喘功效。本湯具有生津潤燥、清火化痰之功。金銀菜乾鴨腎蜜棗湯─用料:臘鴨腎四個,豬瘦肉五百克,白菜乾二百五十克,鮮白菜二百五十克,蜜棗四個。製法:白菜及菜乾切段;臘鴨腎用溫水浸軟,切片;豬瘦肉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瓦煲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約兩小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