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父母須因應子女的能力栽培他們
不少父母呻教仔難,壓力大,其實,教仔是有方法的,用對方法自然可以減輕壓力。今期,就由精神科專科醫生跟大家分析該怎麼做。\謝 芳
「不少幼稚園或小學都設有家長群組(WhatsApp group),原意是加強家長之間的溝通,互相支持,可是卻變成壓力的來源。別的家長有意無意間提起孩子在參加什麼補習班、課外活動、學習的進度、比賽成績,或購買什麼書籍、補充材料等等,『人買我又買,人上我又上,慌死執輸蝕底』,彷彿是家長的心聲。曾聽過有些家長小組甚至討論比較孩子游泳能力的程度,例如是否需要用水泡、水袖,能否不靠工具浮起等等,倘若自己的孩子不熟水性,很容易產生一種難受及比下去的感覺。」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一開始就道出這些常見的問題。
不要比較
她續說:「每逢看這些群組信息前,要先調節心態,保持思維清晰,過濾群組所發放的信息。以游水為例,就算自己的孩子暫時不懂游泳,那對於將來的發展又有多大的影響呢?相信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做港隊游泳代表,或從事澳洲大堡礁的保育工作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家長不要一窩蜂地去作比較,做個平凡開心的孩子又何妨。她說:「家長還是因應孩子的能力、興趣、強處去培養吧,何必為了面子,為了完成自己的願望,為了『唔好執輸』的羊群心理,勉強孩子去練百般武藝,到最後誘發孩子患上焦慮症或情緒病,那就得不償失了。」
馬醫生指出,常聽到家長投訴孩子學校的功課量多、測驗考試多、教得太快太深、暑假已要預習課本……「幼小的孩童還未可以自己應付學業,所以大部分做功課、溫習的重擔,全落在家長身上,尤其是雙職的父母,白天要應付工作,晚上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應付孩子的功課。遇着不是天生很會坐定定做功課的那類型孩子,家長的情緒容易失控,發泄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親子關係也賠上了。」
她續說,雙職父母若覺得應付不了,能「外判」的就「外判」吧,不用把自己的精神拉得這麼緊,也不要和全職父母去比較,不必追求事事完美,忘記交通告、漏帶功課文具等,其實好小事,不必看為天塌下來,保持平常心,盡力就算,不必把自己逼到喘不過氣來。可以的話,逐漸鼓勵孩子自己執書包、看家課冊、做功課的習慣。
而全職父母由於放棄了外面的工作,全力照顧孩子,內心或多或少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自己的業績,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危險的。對此,馬醫生說:「畢竟,一個孩子的成績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是你個人的努力就能改變一切,如孩子本身的資質、吸收能力、興趣,還有老師、同學、臨場發揮、環境、身體健康等種種因素,所以不必過度催谷孩子,揠苗助長。」
學懂放手
馬醫生亦提醒:「不少有了孩子的家庭,都過着由孩子主導,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由於父母的原生家庭、價值觀、對孩子的期望,各有不同,教法也各有差異,不少夫婦因孩子的事宜而吵架、冷戰,也可能由於沒有故意抽時間讓二人相處,結婚後沒有繼續拍拖,二人的關係逐漸變得疏離,嚴重的甚至離婚收場。比起幫助孩子入讀名校,父母的關係、融洽相處、家庭有愛有包容接納,這些對小朋友的心理健康成長更為重要。花心力時間照顧孩子的同時,別忘了顧及另一半的需要和感受。」
她指出,現代父母普遍生育不多,一個起,兩個止,最多不過三個。這些孩子可謂是「金叵羅」,萬千寵愛在一身,父母、「四大天王」(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加上工人姐姐,每個小孩平均由七個大人來服侍,要變成「小皇帝」、「小公主」,其實一點也不難。在這種環境中,父母反而要思想怎樣培養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避免子女過分依賴別人,變成所謂「港孩」。父母應盡量給孩子機會做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事,如進食、穿衣、着襪、着鞋、綁鞋帶、刷牙、洗澡、收拾玩具、拿碗筷、摺被等。可以透過親身示範、讚賞和鼓勵,增加孩子的主動性,並給予他們做錯的空間,不必急於罵孩子或搶回來做;而較複雜的事情,則可以分成幾個步驟,逐個步驟教曉他們。
心理方面,馬醫生指,要教導他們分享、建立合作精神,懂得自處,不用和別人比較,尊重別人,例如遇到能力不足的人,不要取笑或欺凌對方;遇到能力強的人,學習欣賞對方,不要自卑,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無條件被愛和接納;多帶孩子參與義工活動,如賣旗、探訪老人院等,讓他們從小學習付出、關懷別人、幫助別人,讓「施比受更為有福」的信念從小植入他們的心裏。這樣做,可避免孩子過度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和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