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四百珍藏重 現文藝復興

時間:2017-11-04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朗弗蘭奇的磨刀工人》,高佛理那岩石,米開朗基羅,十六世紀

  文藝復興、歐洲的古老家族、達.芬奇……這幾個詞,無論在何時何地被提及,都會讓公眾產生濃厚的興趣。近日,一個集結了上述幾大關鍵詞的大型展覽「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正在上海舉行。這個展覽由貝利尼家族第二十一代傳人路易吉 .貝利尼與知名策展人沈其斌共同策劃,展品主要來自貝利尼家族和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收藏。同時還通過AR技術和實體展廳布置,讓中國觀眾有機會來一次時空「穿越之旅」,回到數百年前的意大利,並近距離欣賞諸多名家的真跡。\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文、圖

  AR還原真實場景

  本次展覽經過中、意兩國主辦方的多年努力終於實現,無論是展品數量、展廳布置、展覽面積,還是主題演繹,都是內地不多見的。此次來到中國的展品共六十四個集裝箱。展覽分為三大板塊,由七個獨立的展廳組成,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首次將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真跡同時帶到中國,從三傑及其追隨者的作品、到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的作品,再到現當代藝術大家安迪.華荷、博伊斯、達利、杜尚等向文藝復興致敬的作品,橫跨六個世紀,共四百五十九件藝術真跡,回望文藝復興的輝煌歷史。

  走進展廳,首先會被AR技術帶來的穹頂所吸引。六百多平方米的中心展廳鋪以神秘的黑色鏡面地板,天頂以增強現實(AR)技術還原了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場景設置,這裏呈現的是「蒙娜.麗莎」的世界—文藝復興以來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系列,包括薩萊的《裸體喬康達》(約一五一六年);創作於十六世紀、至今未知作者的《蒙娜麗莎》;馬歇爾.杜尚的《L.H.O.O.Q》(俗稱「帶鬍鬚的蒙娜麗莎」);皮耶羅.馬費索里的《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和中國的長城》;安迪.華荷的《蒙娜.麗莎》以及薩爾瓦多.達利以蒙娜.麗莎原作創作的《達利的鬍鬚》等等貫穿藝術史的蒙娜.麗莎。

  「走進」歐洲貴族之家

  展覽的第二板塊以來自貝利尼家族的收藏為主線。這些經歷了數百年、逃過了五次戰爭的展品,每一件都會讓人產生神秘感。

  為了更有真實感,展廳整體呈現文藝復興時期貴族的暖紅色調,包括展牆以及紅色地毯。即便是展廳與展廳之間的門廊,也會掛上從貝利尼家族老宅拿來的門框。五個展廳分別還原貝利尼家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客廳、餐廳、起居室、私人禱告廳以及收藏廳。

  每一個空間除了陳列傢具、裝飾擺件以及掛毯等古董作品以外,文藝復興大師巨匠的經典之作也將穿插在內,包括達.芬奇的《自畫像》,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下十字架》,拉斐爾的《聖母子》等;以及文藝復興早期、十五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多納泰羅的《聖母與子》、卡納萊托的《隨想:威尼斯大拱廊》、魯本斯的《丘比特與普賽克》、貝亞托.安傑利科的《聖母瑪利亞和聖子》等等。傳奇美第奇家族的三件珍貴遺產──皇冠、掛毯及餐具也在此板塊中呈現。

  貝利尼家族,作為意大利一個經歷近六個世紀的老牌家族,他們另一個顯赫的身份是著名且不可一世的美第奇家族的表親。眾所周知,美第奇家族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為重要的資助人及推手。經由他們資助或扶持的藝術家數不勝數。可以說,美第奇家族在當時就代表了財富、權力、地位與文化。此次展覽也難得地帶來了美第奇家族三件珍貴的遺產:族徽掛毯(掛毯,因其繁雜的製作工藝、昂貴的原材料以及當時其行業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在當時的價值遠高於繪畫等藝術作品,可以說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家族皇冠以及當今存世唯一一套完整的家族餐具。一桌一椅,從搖籃到燭台,從箱櫃到刀叉,還原的是古老歐洲貴族的真實生活。

  大師真跡逐件睇

  在普通觀眾心目中,沒有油畫和雕塑的文藝復興展覽是不完整的。而此次展覽的策展方顯然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因此專門設置「神話與較量」(Myth & Rivairy)板塊,呈現來自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經典收藏,為無法馬上去意大利的中國觀眾創造了一個與十五至二十世紀間重要作品近距離相遇的機會。從德西德廖.達.賽蒂尼亞諾、安托內羅.達.梅西那、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一直到杜尚以及其他將達.芬奇看做是古代先鋒的現當代藝術家們。拉斐爾的《自畫像》、《聖凱瑟琳的神秘婚禮》以及米開朗基羅的《朗弗蘭奇的磨刀工人》、丟勒的《達.芬奇的結》也在此板塊與公眾相遇。

  在這一板塊,現場換成了象徵權力的尊貴黑色作為地毯顏色,展牆根據三傑及其追隨者的風格,分別配達.芬奇系為金色;米開朗基羅系為銀色;拉斐爾系為玫瑰紫紅色,這其中的奧秘,待親眼目睹便自然揭開。

  頗引入關注的是,展覽並不僅僅關注名畫名作名人,展廳中央陳設着達‧芬奇繪畫之外的發明創造,展覽的一面牆上則展示了不少美術學子的學習筆記,如人體肌肉、內臟乃至胎兒的素描,運動中的人的素描、對於大師名作的臨摹作品,有的並非整張作品的臨摹,而只是畫中一人、一景、一物的反覆研習,展現了歐洲藝術家追求藝術的刻苦和執著。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重生」。這一場發生在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文化運動表面上是推動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質上是在思想和文化領域裏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學鬥爭。其中主要的表現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其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

  主辦方介紹,將該展覽引入中國,除了帶來美的享受,也力圖在全球互聯、信息革命、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社會課題推動當下社會更新、重構的時刻,重看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發展。

  該展覽於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至十二月二十三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