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蔡淑玲與高佩聰在港推廣兒童圖畫書閱讀多年,兩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她們對兒童圖畫書的理解,以及解讀香港發展兒童圖畫書的意義。
蔡淑玲:培養孩子閱讀興趣
蔡淑玲被小朋友們親密稱呼為「菜姨姨」,從事圖畫書閱讀及推廣已有二十年。她說,時下依然有許多家長對於圖畫書閱讀有誤解。大多家長認為讀書,當然要以字為主,那樣可以認識更多的文字,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在她看來,閱讀圖畫書的意義與重點不是識字,而是引導兒童產生閱讀的興趣,與此同時,兒童也可通過圖畫書的插圖更加直接地理解書本所表達的內容與其傳遞的信息。
菜姨姨還提出,在香港,粵語的書面語與口語的區別相較於普通話大,如書面語會寫「我要吃蘋果」,而口語則是「我要食蘋果」,莫看「吃」、「食」意義相同,但通過圖畫書,可以讓兒童更直觀理解該字的意義,而家長在陪伴閱讀時所作出的解釋,也更容易讓兒童理解書面語與口語具體區別。
高佩聰:創作需要團隊合作
高佩聰是首位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香港兒童圖畫書創作者。一直從事圖畫書插圖以及動畫製作的她,在仔仔出生後對於兒童圖畫書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而仔仔與愛貓之間的點滴互動也成了她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
對於香港的兒童圖畫書,她最直接的感受是這一類香港原創太少了。她解釋,其實兒童文學是一個特別專業的學科,不只是會畫畫和有好的文筆就行。兒童圖畫書的創作,主題和畫風要貼近兒童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獨特可貴的想像力。而在過往,香港對於兒童文學的重視度並不高,所以在相關的培訓、工作坊、專業講座以及比賽也不多,從而造就了香港的兒童文學起步較晚的狀況。她更坦言,創作一本兒童圖畫書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其中缺少不了兒童所提的意見,她舉例在創作《等待》時,首稿給仔仔看完後,仔仔焦慮地問爸爸在哪裏,這讓她意識到任何一個作者忽略的細節都容易造成兒童的不安,進而更堅定了自己推動、專研、創作兒童圖畫書的決心,為了給兒童提供真正適合他們的圖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