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教導讀寫障礙孩子,應以身體動作以及觸覺活動為主
讀寫障礙的症狀包括:難以唸出字詞、拼出單字,無法專注閱讀,難以連續書寫,無法在閱讀時清楚唸出字詞,以及無法理解閱讀內容。這些症狀最先在學童上學時發現,孩子無法控制,可是,他們對學習的渴望與普通人無異。
讀障孩童的家長除了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外,也有機構向他們提供協助。其中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自2012/13學年開始,在十多間小學推行「健康工程師」計劃,實踐學童全方位的健康生活,至今已有逾八百名初小學生以及二千五百名家長受惠。
「健康工程師」今年踏入第六個學年,計劃更加集中服務讀寫障礙的學童,並於早前舉行「與孩子一起跨越障礙賽」聯校家長講座,藉此提高家長對讀寫障礙的認識。今次講座邀請到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一級職業治療師趙嘉玲,向家長講解學童的感知發展和需要,教導他們如何幫助及培養孩子面對成長挑戰,重拾學習興趣。
職業治療師:勿立高標準
趙嘉玲說:「有學習困難的學童,往往缺乏學習興趣以及自我激勵能力,導致學業成績未如理想,建議家長不要訂立過高或過多的學習標準以及要求,與學童一同訂立休息及學習時間表,並在適當時作出獎勵,協助這些學童重建學習的信心及興趣。」
趙嘉玲明白不少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甚至影響未來升學及就業,遂更加催谷學童做功課、操練習等,但此舉可能適得其反。她說:「其實,學業成績、自理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三者環環相扣。家長教導孩子,首先以放手態度讓子女處理日常生活,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無可否認,主流的學習模式強調視覺及聽覺的應用,惟對於讀寫障礙的學童並不適用。我建議家長及學校教導讀寫障礙的學童時,應以身體動作、觸覺活動為主,以輔助視覺及聽覺學習,達到個人最佳的學習效果。」
今年,職業治療師特別設計出一套名為「寫出巧手,玩出精明」親子遊戲教材,讓學童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及遊戲,訓練手指操作的靈活性、專注力、視覺感知能力以及認字能力等,有關方面並會送這套教材給家長帶回家繼續使用。
趙嘉玲說:「寓治療於遊戲」,治療師可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及遊戲,訓練學童的手部靈活性及協調能力等,令孩子不覺治療死板,而是一件有趣及好玩的事情,從而提升專注力、書寫能力以及手眼協調能力等。至於「健康工程師」計劃,特別加入生命教育環節,培育學生正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他們學習感恩和積極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所以,今次計劃結合了職業治療師、營養師以及社工等專業人士,為有讀寫障礙以及學習困難的學童設計及提供跨專業的訓練及活動,目標是透過互動學習從小打好「健康生活」的根基,全面提升學童身、心、靈的發展和學習能力。計劃同時向學童家長和教師提供培訓,期望透過家長及教師的多方努力和協助,為讀障學童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心理學家:針對性解難
朱嘉麗則認為學童可透過訓練改善專注力,家長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變的。她說:「所謂專注力,就是『人在心在』下完成一項活動,假使不能專注完成,就要找出背後的原因。影響孩子專注力的,不外是脾性、無心或沒有能力,得知原因後,便要針對性地為孩子解難,而非責罵他們。」
朱嘉麗又以電腦作比喻,表示電腦收到信息會主動過濾資料、處理,然後放進記憶體裏,可是人不是電腦,會有情緒、動機,亦需要鼓勵。
她說:「若要改善學童專注力,(1)先要建立常規生活,如要看電視,就定下孩童先要完成功課才可以看,這會加強他們做功課的專注力。(2)安排適合他們的持久性活動。(3)安排一個安靜環境,免令孩子分心。(4)讓孩子獨處,家長只須從旁陪伴,令孩子專心做好眼前的事,慢慢發展其專注能力。(5)孩子專注完成活動,家長須給予讚美。(6)利用遊戲提高專注力,如迷宮、拼圖、背急口令、連線遊戲等。」
從心理學家及職業治療師所言,教導讀寫障礙的孩子需要循循善誘,即使付出愛心和時間要比其他家長多。趙嘉玲亦提及「健康工程師」計劃進行期間作出的調查結果顯示,約54%參與計劃的學童的中文書寫速度獲得改善。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