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閘蟹\楊勁松

時間:2017-10-27 03:16:08來源:大公網

  上周落馬洲截獲一批從內地走私的大閘蟹,可見香港市場對此時令河鮮的需求。

  我出生在江蘇南通,兒時雖處物質匱乏年代,但大閘蟹並非價格昂貴的高檔食品,那時送禮的高檔食品是甲魚。秋風一起,農村的親戚朋友就會送來大閘蟹,整盆整盆地蒸了吃。那時的大閘蟹公母分明,母蟹黃呈黃紅色,公蟹一般要等到霜降前後才吃,那時公蟹膏肥,晶瑩透亮。如今的大閘蟹,公母的蟹膏就不是很分明,公蟹膏呈淡黃色,母蟹膏則不夠結實,都很中性。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蟹腸是黑線,是河泥;如今大閘蟹都是養殖,蟹腸都是白色。

  那時大閘蟹多,我從小便養成了只吃大閘蟹胸部膏肉的習慣,兩邊的蟹腿與蟹鉗都是不吃的,摘下來由父母剔出蟹肉,用豬油熬成蟹油,冬天開始儲藏,用於做菜的輔料,比如拌麵條,比如做蟹糊湯。蟹糊湯是用雞蛋做湯,用澱粉勾芡,加上蟹膏油、生薑末、陳醋,味道鮮美。淮揚菜裏有道著名的賽螃蟹,其實是炒蛋清加上薑末與醋,味道賽螃蟹,其實無任何蟹肉的輔料。

  嚴歌苓老師告訴我柏林也有大閘蟹,每公斤只賣十六歐元。據說這是中國江浙地區大閘蟹吸附在遠洋船船底過海而來。德國曾擬捕殺,但大閘蟹還是頑強繁衍,成為華人秋季美食。嚴老師說柏林的大閘蟹有一定變異,那就是蟹腳長,跟德國人個頭一樣。還好蟹膏肉不變,可一解鄉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