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義(右四)、朱興華(左四)、朱漢新(右三)、李福華(左三)、梁巨廷(左二)、李其國(右二)、李慧嫻(左一)、麥綺芬(右一)及主禮嘉賓為展覽揭幕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中環交易廣場於一九八五年落成,當年有十五位雕塑家參與置地公司首次舉辦的「當代中國雕塑家作品展」。時隔三十二年,以「重聚」為題的展覽再邀得其中九位藝術家─張義、朱興華、朱漢新、朱銘、李福華、梁巨廷、李其國、李慧嫻、麥綺芬,展出合共二十六件,材質涵蓋青銅、木材、陶瓷、鐵絲和大理石等雕塑作品;他們以更豐富的歷練,再次透過作品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原始文化,生命和人際關係的細膩之處。「重聚」展覽現於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舉行,免費開放至十一月十六日。
台灣雕塑家朱銘因工作緣由未能來港,其餘八位參展藝術家日前出席開幕禮並接受傳媒採訪。
蝦兵蟹將 正負力量
年逾八旬的雕塑家張義童心未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仍自稱「友仔」,談吐風趣。一九八五年他曾攜「螃蟹」主題的巨型雕塑《將軍》參展,三十多年後,他再展出相同主題的雕塑《跋扈將軍》和《圖騰》。張義的作品多為黑色,他解釋說,中國人所喜愛的吉祥物「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玄武色屬黑,代表水;還有太極圖中黑色代表「陰」,故黑色在中國文化寓意深刻。
《跋扈將軍》塑造的不僅僅是一隻螃蟹,這件作品加入許多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它的造型融入其他動物的特徵,螃蟹的四足直立且「帶刺」如同修長的蜘蛛腳,頭部伸出突兀的雙眼,酷似女性乳房,嘴巴則以誇張的「十」字鏤空呈現,背後還有大小、形態不一的蟹鉗。問及為何鍾情於蟹,張義認為,蝦兵蟹將是古代神話傳說及神怪小說裏海龍王手下的兵將,螃蟹本身具有那種看似原始、野性的力量,他藉此作品中的正負力量元素,形成對比強烈的空間,虛實結合讓人過目不忘。
另一作品《圖騰》是他二○○八年所創作的木雕,高逾兩米。雕塑中多處採用鏤空技術,以增加作品的深度,紋理間營造猶如蚯蚓蠕動於土壤中,又如「驚蛇入草」的意境。張義形容觀賞此作品的過程似「追女仔」,乍一看是簡簡單單的「四方木頭」,就如有些女生並非第一眼「美女」,但愈看愈讓人好奇和想了解她的內涵。他補充說,該作品也表現草書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和符號化等特點。
以「靜」制動 回應喧鬧
現居加拿大的朱漢新專門返港出席展覽開幕,他帶來作品《禪修室》、《方屋》及《亭》。朱漢新介紹,三件雕塑創作靈感相似,傳達一個共同的理念:以「靜」制動,運用靜態的雕塑空間回應喧鬧的都市環境。《禪修室》以鋼為媒介,使用「水切割」技術,將作品主體造出來,再裝嵌組合而成。他表示,此作品融入剪紙藝術,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觀眾可從雕塑上幾個大小不一的「出口」,看到迥異的內外景致。
「向內發展」空間概念亦是朱漢新雕塑作品的另一特色。《方屋》是由花崗石、白色及黑色大理石組合,三種質感不一的石互相合作,既渾然一體,又變化多端。他說,這表現了《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
此外,參展作品還有朱興華《呆坐着》、朱銘《人間系列》、李福華《男與女》、梁巨廷《觀石》、李其國《獸》、李慧嫻《粥粉麵飯》及麥綺芬的陶器《季節》等。 圖片:置地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