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西周早期用青銅精製的鳥形尊,造型古拙,富藝術美。圓眼巨喙,足爪粗壯。尾後方角形,可作支柱,亦可作手柄。背穴大,呈四方形。頸胸飾鱗片狀羽紋,三足亦然;兩旁飾卷翅紋。商、周至春秋戰國,均有造形獨特不同的鳥形尊。西周這種「三足鳥」(後足也可能是支柱作用),應屬神話式巨鳥;但西周時,人們視作鷙、鷹、鵟般的猛禽。
商、周時期的青銅「尊」,屬於一種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金文中稱禮器為「尊彝」,也是祭祀用皿。《司尊彝》(《周禮.春官》)中,就有鳥形尊和獸形尊,皆為盛酒祭器,並非日常盛皿。現今所稱的「尊」,乃約定俗成,沿用宋人定名。日常盛酒者,大多為觚形尊(大口筒形)和有肩大口尊。鳥形尊只作祭祀用器。商、周青銅尊,極大部分用「陶範法」鑄成,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法,只求仿器物外形,卻不知古人鑄造原理和秘法。真品必有塊範對合的痕跡,俗稱「有線」,而且有一定規格。偽品無範痕,或只在蠟模上貼蠟片冒充,表面十分平整精細,反露破綻。由於偽器新鑄,叩擊時發聲清脆,因屬新銅。真品經長期埋地層氧化、腐蝕和水侵,銅質必天然礦化,故發音渾濁不清。偽器通常也較重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