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梅雪詩(左起)、李奇峰、尤聲普及岑金倩分享從藝趣事 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岑金倩新作《戲台前後七十年——粵劇班政李奇峰》發布會日前於尖沙咀舉行,香港八和會館總幹事李奇峰(奇哥),著名粵劇演員尤聲普、梅雪詩,以及本書作者岑金倩現身份享新書內容和從藝趣事。
記錄台前幕後發展軌跡
《戲台前後七十年——粵劇班政李奇峰》是一部人物傳記,紀錄李奇峰從台前藝人,轉為幕後策劃的從藝故事,反映粵劇界的發展軌跡。第二次世界大戰,粵劇班政李鑑潮帶着一家大小,由香港走難到廣州灣,再輾轉定居越南。少年時代的李奇峰在越南戲班邊學邊做,並向過埠登台的省港老倌(包括任白、馬師曾、薛覺先、何非凡等名伶)不斷學習。
其後他返港開始接觸幕後工作,與尤聲普發起「香港粵劇藝術研究社」,推動粵劇的改良和實驗;並加入了林家聲的頌新聲粵劇團。一九七○年,李奇峰與同是粵劇演員的妻子余惠芬移民美國,從藝人變身成商人。他雖不再踏台板,經常穿梭於香港、美國兩地,成立了勵群粵劇團,也穿針引線,促成汪明荃參演粵劇。
趣談走埠演出的苦與樂
二○○二年,李奇峰的愛女李沛妍決心以粵劇為業,他便回流返港,一方面為着女兒的演出前途,一方面在幕後推行策劃,成立「粵劇戲台」,推廣粵劇;又當上八和會館理事,擔任「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的藝術總監,培育新一代的粵劇人才。李奇峰說,他深切知道粵劇這一行的艱辛,收入與付出是不成正比;但因愛女心切,最後還是選擇支持她追求夢想。他亦告誡女兒,要做就要做職業演員,認真練功。談及李奇峰對粵劇的傳承及貢獻,梅雪詩笑稱當年還是「妹妹仔」,多得李奇峰的提攜,感恩他培育粵劇新秀,回饋粵劇行業的心願讓她敬佩不已。
席間,尤聲普、李奇峰趣談走埠演出的苦與樂。李奇峰憶述,一九五○年代,粵劇在越南非常蓬勃,觀眾很多;有時晚上做戲偶爾還聽到槍炮聲,戲迷不畏戰火仍到場觀看演出。他說,後來有一次演出因戰情洶湧所迫,演出隊伍不得不連夜坐巴士到柬埔寨。
尤聲普感嘆「走埠」當然有悲有喜,「喜」就是演出「收得」,深受當地觀眾喜愛;「悲」就是觀眾也很現實,如果觀眾不喜歡某個角色,他們會直接捂着眼睛不看那位演員,讓人哭笑不得。他還趣談某次在吉隆坡演出疑似「撞鬼」故事,引起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