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澳門青交德國巡演收穫豐

時間:2017-10-25 03:35:29來源:大公網

  圖:MYSO在艾森納赫演出後在聖喬治教堂正門外留影

  周凡夫 文、圖

  澳門青年交響樂團(MYSO)的二十周年會慶音樂會以「感恩祭.不忘初衷」為題,隨後於八月上旬,為期十五天(八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德國之旅」,就更是一次感恩的音樂旅程。MYSO作為澳門一個民間音樂組織,在欠缺固定資源下,過去二十年來一直憑着信心與信念,凝聚起一班有心人士,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很多團員已成為今日澳門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更有不少投身到音樂專業中發展,如香港樂迷熟悉的廖國敏(指揮)、廖國偉(鋼琴)昆仲,馬步萌(小提琴)、許莉莉(打擊樂)等人,都在MYSO這塊音樂田地成長。

  跟香港關係密切

  MYSO的發展,和香港音樂界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這次八月樂團第十次外訪巡演,擔任指揮重責的,亦是在香港土生土長,剛在維也納深造指揮畢業的香港青年指揮家林夯汧。

  今天MYSO儘管已是澳門在國際樂壇上能建立聲譽的少有音樂團體,其中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但亦難免存在着一些無奈的遺憾,人的成長和樂團一樣,都是在感恩的成功和無奈的遺憾中學習成長。MYSO這次外訪同樣充滿成功的喜悅和無奈的遺憾,大家都經歷了一次音樂的「洗禮」。

  就國家層面來說,MYSO這次外訪獲選入為中德建交四十五周年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及澳門駐歐盟辦事處處長柯天蓮,出席了在柏林的音樂會後,陳平更特別向全團團員大加讚賞。在國際文化層面上,整個行程的設計和音樂上的安排,卻是將澳門在音樂上的聲音帶入今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此一國際重大文化事件中,讓世界繼續聽到澳門這個在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小城聲音。

  古老教堂華麗變身

  MYSO此行在德國四個城市登台的五場音樂會,全安排在教堂內演出,首站參加德國北部新勃蘭登堡(Neubrandurg)第十四屆國際青年管弦樂團節,與Mecklenburg-Vorpommern邦立青年管弦樂團(Landesjugendorchester M-V,簡稱LJO)組成節日樂團進行集訓式排練,活動高潮是兩場匯報音樂會,兩團攜手演出聖桑的管風琴第三交響曲,LJO更在音樂節總監德加明(Stanley Dodds)指揮下演奏了孟德爾遜第五《宗教改革》交響曲,正是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年回應的作品。

  排練及演出所在是一座於古老教堂「內」重建出來的現代音樂廳。這座教堂音樂廳(Konzertkirche)原名聖瑪利教堂(St Mary' Church),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被轟炸燒毀八成,其後政府收購重新「改造」為擁有八百一十一個座位的音樂廳,整個音樂廳與教堂外牆分離,是完全獨立的結構。

  在三天「集訓」期內,排練之外,還安排了小組重奏在老城區內的市場、商業中心舉行快閃演奏,用以宣傳音樂節;饒有意思的是,「快閃」演奏時沒有譜架,由兩地青年樂手充當「人肉譜架」,以這種更「深度」的方式來進行交流,確具創意。此外,還安排有卡拉OK、Body Percussion工作坊,扒「鬼佬式龍船」,即興組織七人球隊,在五人足球場上「打起來」。遺憾當然有,那是在沙灘上的活動因天雨加上天氣轉涼,最後取消,暢遊湖水的期望也就消失了。 

  觀眾鼓掌氣氛熱烈

  MYSO接着在柏林、德累斯頓和艾森納赫(Eisenach)的三場教堂音樂會,排出一套三首樂曲的節目,開場曲是劉鐵山/茅沅的《瑤族舞曲》,與接着演奏德國孟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象徵了中、德兩國建交的友誼,大軸作品德伏扎克的第九《新世界》交響曲,原是描寫美國新大陸的新世界,在此則借用來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世界致意。

  在柏林演出的「耶穌基督堂」(Jesus-Christus Kirche Dahlem),最多約可坐三、四百人。因為不時會用來錄音,亦有「錄音教堂」之名,指揮大師卡拉揚生前便在此錄製了不少傳世錄音。「錄音教堂」的金字頂的天花形成闊大獨特的空間,現場聽來聲音暖和,音色層次色彩都很清晰。

  德累斯頓城的十字架教堂(Kreukirche),外形與內部空間卻至為宏大,單是大堂座位估計最少超過二千,在樸厚中散發出神聖的華彩。這座教堂在國際樂壇上具有很大名氣,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德累斯頓十字架男童合唱團(Dresdner Kreuzchor),以此教堂為「基地」。

  MYSO這次重訪德國,七年前首訪的團員只有六位,其他團員不少更是首次巡演的「新手」,幸好外訪前有充分集訓,在林夯汧帶領下,表現一場好過一場。擔任獨奏的俄國小提琴家多加金(S.Dogadin)亦是越奏越興奮,加奏帕格尼尼《La Molinara》中炫技性的簡短片段,更贏得熱烈的掌聲回報。作為壓軸的第九《新世界》交響曲,四個樂章演奏時間超過四十分鐘,八月八日在柏林的演出已能將曲中的緊張性和張力感引發出來,全曲奏畢,不少觀眾都起立熱烈鼓掌。八月十一日在德累斯頓的演奏,更是落力十足,演出後大量觀眾留下來和樂團人員交流,氣氛實在熱烈。

  寓教育於演出活動

  最後一站艾森納赫,是馬丁路德求學之城,二百年後,巴赫亦在此城誕生, MYSO最後一場演出安排在市中心廣場的聖喬治教堂(St. Georgen Kirche)舉行,那是馬丁路德參加詩班的教堂所在,亦是巴赫洗禮、演奏管風琴,巴赫發表不少經文歌的教堂。教堂內處處讓人發思古之幽情,處處都有馬丁路德、巴赫的足蹟。

  聖喬治教堂樓底空間很高,面積不算大,整個教堂大概可容信眾八百人左右。MYSO的音樂會安排在八月十三日下午四時舉行,來的觀眾很多,堂座都坐得滿滿的,林夯汧與MYSO在這場告別音樂會中,可說奏得信心十足,準確性大大增加,失誤的瑕疵亦少得多,音樂會結束時,贏得全場爆滿的觀眾起立鼓掌,為這次「教堂音樂會之旅」寫下圓滿成功的印記。

  MYSO每次外訪巡演都是一次寓教育於演出的活動,演出外還會安排能提升各團員在音樂文化及藝術修養上的活動,這次演出的教堂都有不少音樂會舉行,但行程上的安排都失諸交臂,錯失欣賞機會;尤為可惜的是德累斯頓十字架合唱團的音樂會,更是擦身而過;同時,柏林愛樂樂團音樂廳亦正是大裝修期間,大堂亦關閉;另一世界聞名的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亦與歌劇演出無緣,幸好能安排了歌劇院的深度參觀,讓大家開了眼界。

  此外,行程中還參觀了柏林博物館島上的新、老博物館,在德累斯頓乘遊船暢遊易北河,在艾森納赫則參觀了「馬丁路德之家」博物館,在參觀「巴赫之家」博物館時,還能聽到一場「袖珍音樂會」。同時,除了登臨馬丁路德將拉丁文新約聖經翻譯為德文的瓦爾特(Wartburg)城堡,演出後還能在城堡酒店的華麗餐廳安排「慶功宴」,也就將此行的遺憾大大沖淡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