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父親最後退化如孩童般需要照顧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當身邊的親人出現了認知障礙,我們要如何應對和自己調節?值香港話劇團在創辦四十周年之際,話劇《父親》(Le Père)主創團隊希望通過舞台演出,傳遞出社會需要對認知障礙症有所了解及關注。該劇由法國著名青年劇作家霍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編寫,是次香港版本由歐嘉麗博士翻譯,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執導,特邀前藝術總監毛俊輝(毛Sir)飾演父親一角,彭杏英、劉雅麗回巢,與話劇團演員高翰文、辛偉強、黃慧慈聯合主演。
《父親》於二○一四年獲得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劇本,以及獲提名羅蘭士.奧利花獎、東尼獎等。《父親》講述年邁的父親André(毛俊輝飾)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與男友同居的Anne(彭杏英飾),決定將父親接回家以方便照料。患上腦退化症的父親時而風趣時而迷糊,在他的認知裏,「現實」逐步瓦解,隨即引發了他與女兒的諸多矛盾,令她被迫得喘不過氣來。最後,Anne會決定如何「恰當地」對待父親。而André也在最後的歲月中拚命掙扎積極逃出命運的操控。
由師生轉為合作
主創團隊中,毛Sir曾是馮蔚衡、彭杏英、劉雅麗三位就讀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老師,和老師拍檔合作,三位都表示非常緊張。日前,馮蔚衡、彭杏英、劉雅麗在排練場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其間毛Sir現身採訪現場。毛Sir坦言已有十年未踏上台前參與演出,被問及為何會選擇該劇演出,他說,一來可回歸共慶話劇團四十周年,二來導演馮蔚衡提供的劇本也非常精彩很有意思,所以「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也很擔心下一次沒有勇氣再參演這部劇。因為這部劇很具挑戰,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十五場戲中佔了十二場的戲份。對於許久沒出演的自己有難度有挑戰。」
毛Sir回憶過去與學生合作的關係是導演與演員,而這次是自己的學生當導演,自己做演員,最大的區別是從一個領導者的身份變為合作者的身份。和學生合作,毛Sir非常滿意他們的實力,也直言做舞台劇需要磨煉,以及長時間的實踐,這部劇可展示出學生的實力。劇情跳躍很大,演員對劇情脈絡必須非常清晰才能把握好角色的狀態。
馮蔚衡、劉雅麗、彭杏英分別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第一屆、第三屆、第四屆的學生。雖在畢業後都進入話劇團,亦曾各自於不同的戲劇中有過合作,但在同一部劇中合作實屬首次。採訪開始前,三人同坐一沙發開始聊起過去發生的事,讓記者聯想到電影《閨密》中的訪問畫面。她們相互說出各自和老師合作的點滴,也勾起了不少有趣的回憶。毛Sir雖然看上去很和藹,執教時也會有嚴格發火的一面,如有一次質問學生:「難道你還不知道要怎麼做嗎?」有學生就會心中表示不服,暗自呢喃:「你(毛Sir)罵我們時那麼嚴格,到時真正上台時還不知你能做到幾成呢。」
對於該劇的籌備,馮蔚衡說,早在兩年前見到《父親》劇本時已非常希望可以將其搬上舞台,在「無心插柳」間,恰好老師毛Sir有時間願意出演;也恰逢話劇團創辦四十周年,她便將一班曾屬話劇團的演員同聚一台共同演繹該劇。她說,「該劇對自己的意義是終於有機會見識到老師如何詮釋角色,而且和三十年前毛Sir給人感覺相差很大,彼時他在幕後嚴格不苟,此時台上的他活潑放鬆,會包容我的不足同時還會溫和教導我何處需要作出調整。這樣的經驗實屬難得。」
排劇不忘教導學生
雖然毛Sir這次是主演,也不忘把握機會教導學生。劉雅麗說:「可以感受到毛Sir對馮蔚衡是有要求的,會不時提醒她『你做導演你要知道這些問題的』。而對搭檔的演員也會提醒如何處理角色。排劇的過程很放鬆,大家都持一個開放的心態討論劇本,亦無避忌因為老師在場而不敢發表言論,同時老師也很期待學生可以對劇本有獨到的見解。這種感覺是許多年來未感受到的。」
馮蔚衡又說:「選這部劇的另一個意義是呼籲大家關注認知障礙症。在商場和公園見到越來越多患認知障礙症的人被推着輪椅出行,而他們年輕時曾為香港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到老年未被命運眷顧無法安享晚年,引用自己母親的話『這很像一個笑話』。接下來二十年,香港會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患認知障礙症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多。這對於未來的社會亦會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所以做這一部劇非常有意義。」
彭杏英飾演女兒一角。她飾演的角色需要將面對中年危機和照顧爸爸的困境充分展現。她說:「這真的很難,父親患病後由起初完全否認患病到最後住進療養院的經歷,其中的經歷是片段式、跳躍的。因為劇情太跳躍,有時候連自己都幾乎忘記到底哪一個狀態才是自己需要演的真實狀態。但編劇是一位很出色的劇作家,他將劇本通過輕鬆活潑的方式展示,雖然在講述一個憂傷的故事,但實際上在劇場中,你會尋覓到不少的笑點。這也是該劇值得觀賞的一點。」
話劇《父親》即日起至十一月五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上演。各場次尚餘少量門票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
圖片:香港話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