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總統大選以來,美國社會日益分化,左右勢力針鋒相對,都指責對方散布虛假新聞,操縱民意。再看內地流行的微信上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聳人聽聞的消息哪怕再不靠譜,都能很快流傳開去。普通民眾怎麼才能不被謠言蒙騙呢?
加強修養,多做調查研究,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先入為主是硬道理。但社會科學家發現的謠言散布規律也有利於我們自警自省。比如,一天中謠言散布最多的時段在晚上,一周中星期四通常「八卦」傳播率第一,而一年裏寒暑假期間流言蜚語最猖獗。可見人閒着沒事,就容易生事。
有趣的是,獨自一人比混跡人群或社交媒體更能堅守初心,不輕信謊言。這一方面可歸咎於人的惰性:我們總覺得他人會追根究底,查明真相,自己就不用費勁了。但科學家說,這種現象還有進化的淵源。遠古時期,人類只有成群結隊才能生存。這種「古早記憶」流傳到如今,讓我們在旁人在場時會放鬆警惕,盲目信任。不過,實驗表明,如果看新聞前被提醒要提高警惕,觀眾會更深思熟慮,不輕言可否。
信息潮湧,令人目眩神迷,無法判斷真偽。人類的群居本能也來添亂,讓我們對別人的話語不假思索。幸而事情還可轉圜,只看你願不願費心來進行批判性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