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快速擴張,全球市場潛在規模高達2萬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正當Uber等多間網約叫車公司爭過你死我活,同時惹惱全球各地監管機構及傳統行業經營者之際,共享單車已經開始在亞洲崛起。儘管亞洲共享單車業進軍西方市場時遇到阻滯,但共享單車已被視為共享經濟的新勢力。\大公報記者 鄭芸央
共享經濟於2017年的新趨勢是共享單車,過去一年亞洲的共享單車激增,行業參與者愈來愈多,籌到的資金更是數以十億美元計;這些共享單車初創公司自然希望進軍全球市場,惟海外發展並不如預期順利,因要面對監管和當地行業營運者的阻力。
英用家亂放單車惹投訴
由於網約叫車商例如Uber顛覆傳統運輸業,在全球各地發展遇到不少問題,共享單車的發展令各地監管機構分外關注,令部分地方政府威脅對共享單車初創公司採取與Uber同樣的措施。以新加坡的oBike為例,這間是共享單車行業最早向西方市場發展的初創公司,但在倫敦推出共享單車服務數周即出現問題,事關當地一些居民胡亂把單車放在繁忙行人道而招致投訴,導致地區議會把oBike的130部共享單車沒收。oBike亦要面對倫敦本土同業Santander Cycles的競爭。
儘管出師不利,但共享單車市場潛力不弱,也是共享經濟中的新勢力。
普華永道預計,到2025年,全球共享經濟規模料增長至3350億美元,其中包括共享單車的共享出行領域增長最快。
美國銀行的數據亦顯示,共享經濟全球市場潛在規模達2萬億美元,目前規模約2500億美元,意味尚有大幅增長空間。
亞洲業界包括獲中國滴滴出行支持的ofo近期完成在加州的試業,籌備在美國展開業務;ofo同時計劃年底前後在巴黎開始服務,現與其他法國和歐洲城市洽談推出服務。而獲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美國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及騰訊控股注資的摩拜單車,正考慮在華盛頓特區開展業務。
其實共享單車在美國市場具有極大潛力,紐約的Citi Bike是美國最大共享單車業,由2013年開始運行,另有芝加哥的Divvy,但這些都不及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共享單車規模。美國約有50個城市有共享單車系統,但投放單車總數只有約4萬部,每天使用平均人數約7萬,美國共享單車佔整體交通比例僅1%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