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都有類似的故事:阿隆大學畢業之後,很艱難才找到一份營業員的工作。但是老闆十分嚴苛,阿隆未能成功推銷生意,便只落得老闆一場痛罵。要不就是日以繼夜加班,努力開拓商機。然而事與願違,即使獲得訂單,卻因其他同事從中作梗而令公司損失。阿隆蒙受冤屈,備受打擊,同時苦無傾訴對象,他在繁忙的地鐵月台邊緣徘徊,意欲縱身一跳,了卻餘生……
最近看了日本電影《受夠了!我要炒老細》,名稱譯得十分口語化和通俗,但原來不單是勵志故事,亦具濃厚文藝氣息。阿隆在死亡邊緣的一剎那,被小學同學阿純拉了回來。自此之後,阿純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對阿隆產生巨大影響。不過,阿隆後來發現阿純根本並非自己的小學同學,從網絡上的新聞資料顯示,有一位與阿純同名同姓的年輕人,早在三年前已經自殺身亡了。那麼到底眼前這位阿純,是幽靈抑或天使?他想拯救阿隆抑或將之帶往地獄?
《受》電影有些懸疑,但更重要是對生命有所期盼。這令我想起十月中旬,香港在同一天內有四宗不同的學生自殺事件,由小學生至大學生都包含在內。接着下來,不同社會人士都提出疑問,又或對政府當局作出責難。其實,任何自殺事件都有其背後原因的,整體社會都不能推卸責任,致力尋找源由才是避免同類慘劇的最佳方法。正如《受》電影在開場和尾聲都有一段相似的旁白:「生命總有希望的。若果一時間找不到希望,可能只是自己未曾察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