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報告在論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應該說,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誰」來評判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文藝作品誰來評判,文藝工作者誰來評判?因為評判是很主觀的藝術行為,不同的人評判的結果就不同,使用不同的標準評判的結果就更不同。比如,各類藝術大師多如牛毛氾濫成災,大都名不副實,因為這些大師多是自封的,或是利益相關者封的。誰是最後的大師,誰都不是,因為地球還沒有到崩潰的那一天,誰都不是最後的那一個人,誰也沒有權利封他人為最後的大師。那誰是文藝作品,藝術家的評判人呢?在我看來,文藝為誰服務,誰就是文藝的「評判家」。
我們都知道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只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還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陳忠實評價)。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平凡的世界》曾被兩家大出版社退稿,《平凡的世界》在《花城》發表後,在其座談會上,路遙竟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尖刻批評和否定,《花城》都「不敢」再發第二部了,結果第二部就沒有在國內任何文學刊物上公開發表過,第三部也是在西北的《黃河》上發表的。真正改變《平凡的世界》命運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聽眾。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平凡的世界》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廣播」,作品一下子征服了億萬聽眾,一些評論家也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斷,得出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的結論,路遙並在一九九一年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可以說,《平凡的世界》是聽眾評出的名著,不是評論家評出來的。即使是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表三十年後的今天,在文學評論界也有不同的聲音,近日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平凡的世界》三觀真的很正嗎?」的評論文章。應該說質疑是可以的,但否定卻是錯誤的。一部文藝作品是否優秀,不是評論家說了算,而是由觀眾或讀者決定的。《平凡的世界》是聽眾評出的名著,《狼圖騰》也是讀者讀出來的經典。在中外文藝發展的道路上,有時評論家是缺席的,比如我國的文學經典許多都是讀者讀出來的。在文藝發展歷史上,評論家有一定的權威,但不是絕對的權威。況且,在今天評論家的觀點並不一定客觀公正。
和評論家一樣,作家或藝術家並不是都能做到公正或為人民創作,並不是每個文藝工作者都能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讀者或觀眾的評論,雖然不是那麼專業,但幾乎都是發自內心的,他們不會歪曲事實,更不會為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團刻意唱讚歌。換言之,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對文藝最有發言權。人民群眾的評論水準或許不高,但很客觀很符合事實。現在所謂的藝術大師很多,所謂的文藝經典也很多,但由於不是人民評選出來的,多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不用多久就大浪淘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