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姚進莊(左起)、莫華釗、王淑英、曾攀、伍俊、梁元生、許曉東為展覽開幕剪綵\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湖北一直以來都是考古發現大省,舉世矚目曾侯乙墓就出於此。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由即日起至明年二月二十五日,舉辦「有鳳來儀:湖北出土楚文化玉器」展覽,展出一百五十八件(套)湖北出土曾國(郭家廟、曾侯乙)和楚國(山灣、姚家港、曹家港、九連墩)玉器,年代從西周至戰國中晚期。
首次在香港展出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處長伍俊,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王淑英、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以及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出席展覽開幕禮。
是次所有展品皆是首次在香港亮相,整個展覽以戰國九連墩玉器為中心,按照墓葬時間進行排列,旨在探討楚文化玉器與受中原文化滲透的曾國出土玉器之間的關聯。許曉東介紹:「楚國是西周初年的封國之一,經過歷代楚國君主開拓疆土,得以躋身『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楚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鼎盛,盛行時間超過八百年,不僅與北方中原文化相抗衡,還對長江下游的吳越文化和黃河下游的齊魯文化產生影響。」
展廳按照墓群時間順序將展室分作兩側,並以出土位置展示玉器。一邊是曾國出土玉器,包括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另一側則為楚國玉器。曾攀告訴記者,今次展覽展出玉器所出土的最早墓群,當屬棗陽郭家廟曾國墓,時間最晚的是九連墩戰國古墓群。
男性使用梳妝盒
為令觀眾更直觀了解九連墩出土時的棺槨情況,展廳亦陳列出土棺槨平面圖。許曉東表示:「一號男性墓放置棺槨的中室,不僅在人骨周圍發現了近二百件玉環、珩、璜、龍形珮、珠、管,在外棺和內棺底部也見有圭、璧、環等。棺中還見有帶鈎一件、玉韘三件。」她又指出,楚國玉器發展過程當中,也可見其他遺址出土玉器特色,如今次展出的九連墩二號墓出土「玉透雕對鳳珮」,雖屬戰國時期,其造型卻似新石器時期石家河文化之玉虎面。
玉羽人早在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反映時人對飛鳥的崇拜。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神面,與本次展出的一件九連墩出土「玉羽人形珮」相若。雖無文獻證明,卻足夠讓人猜想這件出土於九連墩一號墓的玉器,與商王朝,乃至周邊文明千絲萬縷的關聯。此外,九連墩一號墓出土的一件「便攜式漆木梳妝盒」也在現場展出,據許曉東所言,本品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件梳妝盒,且使用者為男性。
查詢以上展覽詳情可電:三九四三七四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