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獻禮建軍九十周年的電視劇《熱血軍旗》首次系統地表現中國共產黨建軍過程\廣東南方領航影視供圖
用「劇版《建軍大業》」形容本周在廣東衛視、湖北衛視播畢,由廣東南方領航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江蘇中視精彩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熱血軍旗》最是合適。這部獻禮建軍九十周年的革命歷史劇,系統地還原中國共產黨如何引領中國革命擁有自己的武裝,讓南昌起義的星星火種,逐漸成為影響全中國的燎原之勢。如何從當代視角藝術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如何給予今人啟發?本報記者對談該劇項目統籌、編劇陳學軍,回顧創作過程點滴。\大公報記者 劉 毅
《熱血軍旗》時間跨度從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九年,相比較以往同類題材,《熱》劇第一次系統地表現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從爭論是否獨立創建和領導一支革命軍隊,到建立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再到如何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這段艱難、曲折而又輝煌的歷史,劇集主題和情節主線始終圍繞「為什麼建軍」,「如何建軍」,「建什麼樣的軍隊」這三個關鍵問題。
如何避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以「編年體」方式講述?陳學軍告訴記者,劇本的謀篇布局得益於全國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的指導。與以往同類題材最大的不同,是在選題處理上將歷史跨度前伸,「以前提到『建軍』,人們往往想到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熱》劇則逆時溯源,把故事的開局放在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我黨幫助國民黨創辦黃埔軍校,並主導重組『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武裝力量,從中拎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對創建人民軍隊的認識及實踐線索。這條線索在隨後展開的北伐戰爭、三大起義及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情節中不斷發展,最後在古田會議召開、建軍思想得以明確之處,劃上完整情節弧線。這樣的處理,不僅串起大革命時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也讓觀眾完整清晰地感受到我黨建軍思想形成脈絡經過,以及事件背後的歷史必然性。」
編劇過程似「炸麻花」
如此基調,注定《熱》劇背景的宏大,故而在涉及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歷史事件時,並非孤立呈現,而是憑藉黨內對建軍認識的改變以及與反動勢力的鬥爭,逐漸明晰確立事件線索和因果。如北伐戰爭後,共產國際指揮,加上蔣介石組織「清黨」,其心可誅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更凸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重要性,以及發動工農武裝的必要性。難怪有觀眾煲劇後感嘆:「雖然對『建軍史』已經好熟悉,相比較以前同類題材聚焦某一個歷史事件相比,這部劇能如此系統呈現全過程,當中人物,以及每一次武裝起義時經過的鬥爭和艱難也是看劇之後才有所了解。」
「事無鉅細」最適宜描述《熱》劇主創人員在處理歷史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精神。大到戰爭場面,小到一場會議情景,均依次兼顧,並塑造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主的革命家和軍事家群像。陳學軍坦言,編寫過程猶如「炸麻花」,所有人物和情節都往一條主線上擰,接着彰顯每一個人物特點,「劇中,毛澤東對革命領導權的認識,對未來鬥爭形勢高瞻遠矚的判斷,對理想信念的堅持;周恩來的堅定、沉着和睿智、縝密、對原則的堅持和靈活性的把握,過人的組織能力和執行力;還有朱德不計個人得失、吃苦耐勞,烈火真金的信仰追求和大局意識、決斷能力,我相信都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人們在通過「公仔箱」觀看這段歷史時,不但可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感染力,亦可從他們身上的革命理想、獻身精神、軍事素質,甚至在夫妻情、戰友情、家國情獲得共鳴。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歷來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創作必須遵守的原則—所有重要歷史事件、過程、時間等必須有根有據,所有重要歷史人物的定位,主要言行也不能偏移。作為反映真實歷史事件的《熱》劇,陳學軍坦言,仍須平衡「史實」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聯,如劇中的張霖娜雖為虛構人物,卻是那個年代很多從舊家庭追求婦女解放、投身革命的女性的代表:「我們把很多人的特點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人物的側面會豐富一些,也會在次要人物數量上節約出一定篇幅。」提起戰爭,人們總是有個觀念—女人與戰爭無關,理應免受戰火傷害。女兵張霖娜雖為編劇虛構,但她加入的女兵隊確是現代中國第一支女兵隊,這支女兵隊組建於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二日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六期武漢分校,面對炮火硝煙,劇中的她們誓與陣地共存亡。
《熱》劇亦不吝筆墨刻畫為革命獻身的普通人,「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有歷史依據,他們既是革命運動的主體,又是革命成果的擁有者,本身也是革命成果。雖然《熱血軍旗》主要表現的是我黨軍隊的主要人物,但他們的主要作用,就是帶領廣大民眾投身革命,實現全國解放,國家獨立,如果沒有軍隊和民眾,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另外,這些普通人通過投身革命,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也得到了人生的歷練和成長,本身也是革命的成果。所謂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也是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這是體現全劇主題的途徑。」陳學軍說。
大景別鏡頭拍戰場
他又指出:「除卻大家耳熟能詳的起義之外,有些觀眾可能不太熟悉的三河壩戰役,對保留革命力量,對南昌起義部隊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乃至對人民軍隊的創建都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這些事件在歷史上是重要的,事件本身也有較為豐富的戲劇性可以挖掘。」而在編劇期間,他更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編寫這樣一部鴻篇巨製,劇本創作前就要作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譬如我們這次其中一位編劇陳玉福,就親自到江西實地考察。另外,拍攝前要有清晰目標,繼而在拍攝過程中通力配合完成。」
為傳遞觀眾《熱》劇歷史觀的宏大及戰爭場面的恢宏,陳學軍認為,需要在創作時理解不同戰爭場景在情節線中的作用,根據史實,充分發揮景地特點,增強藝術表現力:「在三河壩戰役中,除了使用常規鏡頭交代作戰雙方、戰況進展,導演在部隊行動方面設計竹筏攻打對岸敵方陣地,中間又插入部隊守衛後方筆枝山。敵方炮兵陣地的場景,用以表現戰鬥規模和戰況。他們還拍攝了大景別的高俯鏡頭,以及不同角度的特寫鏡頭,豐富視覺。光是大炮被炸的一個動態,後期剪輯就切換很多鏡頭,讓鏡頭畫面更有衝擊力,表現戰爭的激烈殘酷。」
劇中扮演毛澤東的演員是黃海冰,談到選角時,陳學軍表示:「黃海冰身上有我們需要的人物氣質,毛澤東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集詩人、軍事家於一身,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就選擇讓黃海冰出演。」縱觀全劇,其中不少演員是今年熱播劇集演員,如飾演陳毅的黃俊鵬,是《人民的名義》中的漢東反貪局長陳海,「相比較《人民的名義》,他在《熱》劇中有更多重要戲份。」他笑言。出演蔣介石的曹磊則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飾演一代謀士郭嘉。
前不久,兩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和《戰狼2》相繼在香港上畫時皆取得不俗票房,陳學軍認為,即使在如今的「大IP」時代,主旋律影視作品是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對宣傳及繼承革命傳統有重要意義。另外,作為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陳學軍,自是對軍旅有一份情意結,「無論是過去民族解放、國家獨立,還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保家衛國、維護主權,還是改革開放後日益強大的今日中國,政權的穩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甚至世界的和平,都離不開人民軍隊這個鋼鐵長城,這是這部劇可以留給當世最好的啟示。」
內地歌手孫楠獻唱該劇片尾曲,其中有一句歌詞是:「多少名字都化作星光,戰士同心為祖國解放。」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多少人甚至未來得及留下姓名卻已獻身信仰。《熱》劇以快節奏推進劇情,突出戰爭殘酷性,以及共產黨人對革命理想的堅守,讓人動容。也讓「建軍史」跳出書本,留給觀眾揮之不去的觀劇體驗—革命先烈的精神值得我輩繼承和傳頌,生於和平年代何其有幸!
(下期「全民煲劇」將於十一月五日見報)